﹝本文為應澳門博物館與教育暨青年局2003年暑期教師本土藝術培訓課程之講稿﹞
前言
對一位老師來說,若忽然要他幻想自己是一個幼稚園或小學生歲數的孩子,然後繪畫一幅「兒童畫」,原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成年人,能否一下子擺脫既有的許許多多的人生經驗,以稚子的心態,扮演其角色和能力?
在本次藝術培訓課程中,我讓老師們作實驗性的繪畫嘗試。其實,我們的目的當然不在於老師會完成一幅怎樣的「兒童畫」,而是希望大家嘗試能否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一下作為孩子的感受!
繪畫,是培養心靈活動的一種美妙方法。我們將簡單地針對現今普遍的兒童繪畫教學方法,作以下一點探討和建議。
為什麼要繪畫?
人類的文化源自繪畫。在法國南部拉科斯洞窟內,發現公元前一萬五千年至一萬年前人類的壁畫:野牛、馬、鹿等與生活息息相關近似兒童圖畫。這為考古學者提供了對原始人類的生活研究。繪畫是我們對生活事物表現的本能欲望;是自我生活、性格之各種痕跡。現代生活,雖然高科技超級進展,但人們更需要藉藝術反映其精神價值。其實,人人都可以繪畫!
兒童繪畫的目的:
是孩子天性需要、是表現欲,藉繪畫去瞭解和確定周遭的事物或其特性。故每個孩子的圖畫簿就是他的成長紀錄,不論他畫之為何物,皆是表現兒童本身的心靈和生活態度。因此,兒童繪畫是培養他們最早的心靈活動。
有一位日本兒 童畫 老師高杉薰,在他的著作中曾說:「兒童畫的重點不在其結果有何價值,只在於兒童繪畫過程中所表現的思考與認真程度。即如孩子一天天的長大,他每天吃的營養物才是要注意的,至於其排泄物(圖畫)不過是結果而已。」
因此,我明白有些孩子在繪畫課後經常會不喜歡將畫作帶走,他們要的只是繪畫課時的過程而已。大樹不是一天就長成的。
我們應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獨創的想法和機會,配合他們年輪的成長。困難技巧與重複訓練都是成長以後可以學習的,但心靈欲望的表達應依其年輪去培養,千萬不可製造「小大人」。
不同的立場看兒童的缺點和優點,不同個性,因才施教。
站在學校教育功能上來說,兒童的優點應予擴展,而缺點則予以糾正。但有時候孩子的獨特個性多半表現於缺點之上,因此,當孩子繪畫的時候,老師可暫且別再把缺點視為缺點,而應將之視為獨特之個性,這樣,兒童才能擺脫自卑感,有自我的發展空間。若兒童的缺點對本身或他人無不良的影響,則不妨視之為優點!當孩子的年輪逐漸擴展,老師便可因應兒童的這些個性去引導和協助他們,找到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所以,在繪畫課時,可盡量將課室規矩放寬,讓孩子輕鬆自由一點,才能發揮繪畫的樂趣和意義。
對兒童畫的評估:
從前:依樣畫葫蘆的描繪,著重所謂技巧的累積。
現今:以自由表現為上,從自身的心靈欲望去啟發創作。
從前我們所受的美術教育是屬於臨摹方式,例如老師的畫作、名家的作品。模仿的技巧愈熟練,成績就愈高。若是有人膽敢放任自己的想像力,毫無顧忌的去畫,就必捱老師罵,分數也可能低至不及格。受此種教育 成長的 老師,其想像的習慣或能力會較偏低。為免孩子日後重蹈覆轍,我們便需提供寬闊自由的想像空間,讓孩子逐步經歷自己的年輪。請立即廢除成人主觀的批評眼光。
別對孩子說:「這是幹什麼的?」「這裡還沒有畫好!」「這裡應該這樣……」「這裡很奇怪!」
你可以問:「為什麼畫這個呢?」提出多種具體的意見,目的在使孩子的腦海中浮現其想畫的影像,讓表現幅度不斷擴展開去。我們不妨多說:「然後呢……」「還有呢……」要切記:孩子繪畫的是自己的畫,不是老師的畫!就像運動會中替孩子打氣的老師,在不知不覺中竟然跑進了競賽隊伍中,結果反阻礙了孩子的進取。
怎樣作一個好的兒童畫老師?
必須捨棄一味按照傳統保守描繪教學方法。
兒童畫與成人畫不同,未必要正規科班出身的美術老師始能勝任,亦非要能對兒童畫發表長篇理論的老師,而是要能充分瞭解兒童、站在兒童立場、肯專注研究兒童畫教法的老師。
最好的老師,是對兒童心理有正確的概念認識,並以此基礎來對兒童的圖畫表現作恰當的評估。這樣的老師,絕不會強迫兒童表現成人的境界和技巧,而是培養兒童充沛的夢想和創造力。
我們要做一個快樂的繪畫老師,而不是一個能畫高水平圖畫的老師。在那麼短暫的課時裡,要盡力發揮自己的,就是豐富的想像力;搞好課堂氣氛,還有的就是盡量關心到班中的每一個孩子,跟每一個孩子都說上一句讚美或鼓勵說話!任何一個孩子,對此都有貼心的歡喜!老師消除成見,任何一張兒童畫,都應該會找出一點讚美的地方。孩子是知道自己作品的好壞,正如我們看自己一樣!兒童的繪畫作品,不僅無法斷定其優劣,且根本不能予以主觀評價。如此,多讚美他們又何樂而不為哩!
順帶一提,對於一些參賽活動,我們應盡量避免參加有入選、落選、得獎等的展覽,因為無論他們得獎的或落敗的,都會因為這一、二次無關緊要的展覽會而刺激了他們對自己能力優劣的評價及競爭,這對其可塑性極高的兒童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故不容忽視。
美術教育原是培養兒童心靈成長的科目,畫得好不好是無關重要的,若為此事生氣或高興都是大錯特錯的!
是否需要步正統藝術基礎去編制課程題材?
若以學校的立場,這是可循的、配合整體性教學運作的一個基礎。然而那只可作為一個大概的骨架,切勿反被這骨架打壓成殘廢。必須靈活運用,隨時隨地,因應兒童的情緒、環境及事物的轉變而調節我們的教學題材。
1. 靜態畫、動態畫:靜態畫是以排列好的物品作題材,是安定無生命的,兒童會受約束,失去自由發展的創想,尤其對一些喜歡依賴、缺乏自信的孩子,即會導向更狹窄的胡同去。但此類畫種往往是成人心目中追求以為標準的!也許在我們學校課程的要求裡,需要有這類畫種的學習,但應注意宜少不宜多。有一個很好的折衝辦法,就是利用靜態物品去引發創意,重新改造!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擴展其創造力,更是培育動態畫的基礎。兒童的生活是充滿動感的,他們的生命力是一直躍動不停的,其脈搏也是快速的。能帶動孩子去想像的,就是他們最新鮮發生的事情、刺激的活動,一個動作會增新下一個動作;一個固定的形狀可作為下一個不同事物的依據而伸展出來;如同將小石子投入水池中,就會泛出一圈接一圈的漣漪一樣!
2. 怪獸、超人、恐龍:怪獸、超人、恐龍,本來是成人想像出來的,具超能力、不可思議的奇異物,其行為的好壞與否,都往往贏得孩子的喝采,因為他們將自己無法完成的夢想寄託於怪獸、超人、恐龍……由於自己的幼小力弱,往往會崇拜高大威猛的事物,有時更藉此逃避現實的不滿,或代入為化身;又對愈可怕的東西,愈能刺激他們的好奇心;對具破壞性的醜惡傢伙,仍會不知不覺的喜歡,或這是因為它能替兒童執行心中隱藏的破壞性意念。愛繪畫怪獸、超人、恐龍的兒童,從中獲得想像的刺激與感情的宣洩,這一切都是正常的,這年輪在不久又會轉變了。所以,老師要學會明白孩子每個不同的過程,試問自己何嘗不是這麼走過來呢?
3. 漫畫:畫漫畫更是兒童最愛的一個環節,在每學期中總應有 一兩 次讓他們得到這種心靈休憩的時間,這不但可以放鬆一下精神,更令他們的想像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馳騁,而老師亦必收到意想不出的快樂。
我們應擴大兒童的心靈領域,瞭解他們對事物的感受,讓他們畫出心中所想的事。我們能讓自己的心靈與孩子同步,才可進入他們的世界,從而協助其想像力的擴展。
絕對取消樣板或示範圖畫,這是阻礙了兒童自我原創力的禍根,孩子會因此而懶於思考、甚至閉塞心靈!容許天馬行空、不合理的畫面配置;因為我們寧願看到孩子的頑皮,也不願孩子是呆滯!
5. 親身體驗、偶發事件:見聞的知識,是抽象而靜態的,但當兒童能直接參與體驗,事物就立即具體、有動態和心靈感動!
親身體驗可以由老師刻意的安排:旅行、比賽、玩樂,甚至是課堂時一起品嘗水果、朱古力等,老師只要把握時機,在感動尚未失去時立刻讓孩子動筆!
偶發事件是不能預料的,突然打雷、下大雨、有小鳥飛進了課室……孩子對遠方的事物或過去與未來的東西都會毫不關心,但若能在偶發事件發生後立即讓孩子畫下來,其反應是靈敏的,作品也精彩!因為孩子對偶發事件通常都有強烈的好奇心,我們稍加一點想像力的推動,必能刺激他們畫出活潑富生命力的作品!
因此,老師應善用種種發生在兒童周遭的偶發事件,還有日常的生活體驗,許多都是唾手可得的素材。
打破框框,海闊天空!
每次看到一些學校孩子的畫作,或在一些比賽的展覽中,我都感到一陣緊迫的、令人透不過氣的納悶!作品裡充滿了成人的舖排,成人的斧鑿技巧;一條條黑色的框線,清楚鉤勒畫中每一形象;乾淨整齊,缺乏生氣,童真也沒了!
今天,如果我們還不改進,仍然沿用我們 從前 老師的舊法,必將握殺多少孩子的創造力!請打破框框,才能海闊天空!
期望每次的美術課,都是你們與孩子們的HAPPY HOUR!
〈完〉
2003/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