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週來,做了全職的煮婦,為了母親手術後調養身體,重新拿出擱置多年的廚藝,雖略有生疏,然武藝未廢。在推開書畫教學等繁忙事務之後,把腦袋中的料子換一換,亦是另樣生活況味。
弄一頓好菜餚,要精美也不太難。記得多年前寫在散文集子中的一篇《食得是福》,說到母親是位廚藝能手,而我亦得她所傳,雖不是至巧,自忖總算入得廚房。然而,這回侍奉病痊的母親,對食物的要求是特別的一套了。禁忌的食物當然要剔除,營養性必須要高,加上母親手術後沒幾顆牙齒咀嚼,這就大大難倒我了。再者,病人味覺寡淡,一日三餐款式,要吃得好、容易嚥下又有滋味,實在煞費心思。
魚是肉中的首選,可幸游水海鮮品類多,只要不太腥、骨少肉易拆;雞肉豬肉總要免脂,攪碎的肉質會變粗實,只需加點白醋,一下便鬆軟,妙方簡單又絕對健康。對沒牙齒的人來說,吃蔬菜是個苦惱。綠色菜類一定要吃,但綠菜不宜耐烹,有的就算煮軟了,纖維仍是不斷,因此,將它攪碎是唯一辦法,但需恰當的配合在其他食物中,並掌握烹調火候,盡量保留營養素。
任誰都曉得豆腐是最重要也是最合適的食品,所以豆腐食譜專書早已琳瑯滿目,但如今可用的也有限,更不能餐餐如是。一碟「老少平安」雖令母親啖得滿意,可是非要等待數日之後才可再次登場。生病的人,心情總易厭倦,而母親又是個喜愛換花款的人,我怎能不格外留神。於是,雞葺七彩滑豆腐、魚粒麵豉蒸豆腐、菜葺肉醬豆腐餅;甚至走出家常以外,拉來改良過的意大利雜燴、葡國燜燒、印度醬煮;又從豆腐為本之外,轉為與其他肉類的互換配對。這樣,各式粥品湯麵、中西食譜,總之全要符合好味易嚼富營養為原則。幾番努力下來,發現自己的武藝又進一大步了。
妹妹從美國回來陪侍母親,我們三人又難得的相聚一段日子。這位愛吃的妹妹,每餐與我共謀食譜。當我把菜端上桌時,母親便會稱讚一句:「很美哩!」妹妹就會輕描淡寫的說:「她是繪畫的嘛。」對啊!都是門玩藝兒吧。其實,我寧願會愛上一個廚師多於一個藝術家。
為追求心頭好,人也好、事物也好,一份投入感是最重要的。妹妹有一位日本女友,為學製糕餅單人匹馬闖法國,更下嫁餅藝師,令我十分羨慕。又想及電影《飲食男女》中,幾多酸苦情味,在色香熱鬧的餚桌上,有無亦無有。
想得太遠了,當一個煮婦實不容易,成就都是往胃口化滅去了。飽餐一頓,復問:下一餐又吃甚麼?就像從來沒做過甚麼。妹妹說:「你該寫一本《無牙婆食譜》,書名夠突出,針對需求,別出心裁,銷量一定不俗……」語未畢,我們捧腹大笑,好半天仍不止。
2005/01/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