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燙地,踏上南灣舊法院的大理石階,門內的幽暗一時讓眼睛不適應。我要看的展覽是剛開幕了一星期多的《文學的形象》。心懷可喜的是澳門文化局終於幹點與文化有積極意義的事業了。
然而,首先要說這場地,財富充裕的澳門政府,近年來讓這座舊法院建築物暫借為展覽場地,卻由得它一次又一次寒酸地接待本土或外來的藝術展覽,這是我每次踏進法院大門的嘆息。懷舊,就是如此嗎?想起那些澳門街經常為應節而造的龐大裝飾,曾見過一夜之間,在市政廳前地建起一個透明的壁球場作兩日國際賽事,隨即拆卸恢復如常。花費與速度令人驚訝。
舊法院正舉行來自泰國的版畫展,已是一個半月之前了,大門外它的廣吿佔用全部位置,不留神就看不到《文學的形象》的一方水牌,站在門旁似是被閒置的寂寥景况。慨嘆文學於當世,眞是輕微得很的事啊!
話說回來,這個《文學的形象》,展示了澳門“六十年代前出生”的寫作人的攝影肖像,由攝影家陳顯耀執拍。肖像以黑白攝製,具樸素莊重的氣氛。以這方式帶出澳門文學資料,確有一種吸引力。當讀着每位寫作人肖像下方的簡介,細察每幅照片上定格的人物與背景,都讓我端詳良久。搜索回憶其中曾讀過他們的篇章和書冊;或那些得見廬山眞面目的作家,嘗試猜測他們的性情喜好,是如何令他們筆耕創作的呢?幾位認識的作家好友,在澳門這麼一個小城,常見面的倍感親切;好久不見甚至十年未再相逢的,如今看着眼前照片,又牽起多少感動。很想說一聲:嗨!你好嗎?
三十多年前,香港就曾經舉辦過作家手稿展。那時我還年輕,因為愛閱讀,所以趕着去看,就在香港大會堂八樓的展覽廳,很清楚記得當時的熱鬧場面,眞是盛况空前。展櫃裡每一位作家的親筆手稿,直敎我神往,思量萬千。當然,今非昔比,時代急轉,電腦取代一切,已無謂探討了。不過,此刻我用心讀着展示的僅有幾頁單薄手稿,心底的衝動,是多麼渴望可以讓我伸手翻開下頁繼續讀下去……回想九十年代我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時,為怕打字排版的人看不清楚,曾花了許多時間心力將稿子從頭至尾漂漂亮亮的謄寫一次!手書,本是文人表達感情心血的橋樑。深切期望,文化局旣欲辦好澳門文學館,應及時盡力蒐集收藏現有作家珍貴文字、藏書等等,別擔心會過多,這些文物只會越來越少。文學的未來將存活於大氣之中,瞬間又成歷史了。
徘徊在展場靜寂的空間裡,感慨良多。個人的思潮跑到遙遠年代又穿梭回到跟前,我們的文學將何去何從?舊法院水泥地上的沙礫回響着我的腳步。我想,還是繼續努力以赴,給下一代的孩子再多做一點吧。
2013-10-5刊於澳門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