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茶果滋味


攝影:Cheryl LI

     香港的大澳,是畫家們的寫生勝地,我久別廿多年未再重遊。今天看到好友Cheryl在網上貼了遊大澳的照片,一景一物,頗多陌生矣。當中,看到這張圖裡燻黑黑的村灶上,一大籠茶果,滾圓雪白可愛,蒸氣氤氳令人窩心,立即垂涎三尺。聽說這是大澳最有知名度的道地茶果檔,祖傳三代,每天製作不多,賣完就算,顧客都要排大隊等候呢!
     話說茶果,我母親最是拿手,而她又傳承自外婆。她們祖籍中山,特別誇耀自己的巧手點心我沒見過外婆,但從小就隨著母親幫忙做點心,總算學得一點兒。茶果分鹹甜餡料,剪裁片片綠油油的葉子,將搓得渾圓的茶果一個個的安坐在上面;有時又會換個款式,將葉子捲著茶果,底下用牙籤扎住。做茶果的功夫較粗易,而我父親最喜歡的還是粉果。
     母親做的粉果餡料特別講究,鮮蝦當然是主角,但還得配上細切的爽甜沙葛或荸薺,再加豬肉香菇;有時也會即興地另選合時食材,很是新穎。我看著這麼一盆子炒得香噴噴的餡料,經已饞得發慌了。等母親用大滾水擀開麵團,就快快包粉果,熱燙燙的麵團,弄得我滿頭大汗。由於時常希望做得超越母親,加上我有做手工的天份吧,所以我的手藝就逐漸練得利落了。父親對吃的很挑剔,更讓我必須把麵皮兒揉掐得勻淨薄薄的才算精緻。下鍋蒸好,蓋子一打開,熱騰騰蒸氣裡的粉果兒,一隻隻在眼前呈現半透明,恰似茶樓點心師傅做的一樣,父親這才滿意地落箸。
     除了茶果粉果,中山人喜歡的另一種甜點是「豆撈」,過年時吃特別好意頭。做法很簡單,把糯米粉搓揉成團像湯圓一樣,整齊排在碟子上,隔水蒸熟後灑上早預備好的炒香輾碎花生芝麻黃沙糖,大家用筷子夾來吃時互相黏扯。我們總是希望母親再多加點花生芝麻糖,孩子就是這麼玩著吃,十分開心。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種家鄉的茶果,名叫「艾糍」,類似「雞屎籐餅」。父親祖籍清遠,沿北江上的農村,那年我清明時節還鄉,看村人採摘艾草,用熱水燙過滌乾水份,切成極細碎,摻拌糯米粉與粘米粉,擀成麵團,做成一顆顆包了碎花生芝麻沙糖餡料的糍子,再掐入小小的木頭餅模子中,扑出一個個餅兒,排在墊了蕉葉子的竹箕上。鄉村的大灶燒的是乾草枯枝,居然也讓我學懂了生火、控制火候。蒸好的糍子滿有青青的艾草味,令我一吃就是好幾枚,的確是有益健康的草餅。返港後也學著上山採來艾草弄一番,但總覺在家鄉的才最有真味啊!
     物以罕為貴,尤以現在人們喜懷舊,看著那些碩果僅存的老人家搓茶果,怎能不鉤起幾多童年回憶。父母輩傳統的家鄉美點,雖然絕非甚麼矜貴東西,卻是包滿萬千鄉情,啖啖皆溫馨。
2011/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