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明金和他家中掛著的舊軚盤。
十年前,筆者在難得的一個機會,曾踏上陳明金先生的蝦艇,體會過漁家的真實生活。當時,兩日一夜的漁航,只淺嘗風浪,旅程可說是畢生難忘的!然而,身為一位真正的漁家漢子,陳明金一生隨船飄泊,由繼承祖業,盡心盡力為謀生之外,也為了自小從大海風浪裡學習得的睿智,在年過半百之後,啟迪了他另樣的人生理想。
承祖業 守一生
明金一直很自豪作為一個澳門的漁民,這是我從認識他時就感覺到的。每次與他談起出海捕魚,總有無限的見聞和話題,滔滔不絕。他的父親陳廣玉老先生,也是從一代傳一代,根植澳門的老漁民。活在海上的人,總有一份比活在陸上的人更強的勇氣和堅韌意志。陳老先生在退休之後,曾醉心於繪畫漁船。他把各種不同的漁船細緻繪製出精密的結構圖,憑著他一生對漁船的認識和經驗,手繪的蝦艇圖解,說明和比例皆極詳盡,令觀者讚嘆,顯示著這位老漁夫念念不忘以船為家的心情。看著船前的船錨,陳老先生道:「千年船,萬年錨,所有漁船不能沒有這門錨。」漁家的物情心聲,不經意地從他慈祥可親的容顏上展露。
由父親手上接棒的漁船,陳明金早已換了新船。現時他這艘蝦艇長約九十呎,設計裝置,內容可真豐富,以衛星通訊導航,全是新穎現代化的。明金對他日常作業有這樣的介紹:蝦艇撈蝦多在夜間,黃昏落罟,晨早絞罟,就是把撈得的漁獲拉上來,這樣作「一流」計。漁工的例行工作,主要在蝦艇每次絞起罟網,便儘快分類處理,用水草綁蟹、揀開魚蝦蟹,養活或急凍。閒時又會加工晒新鮮紅蝦乾,近年魚蝦價格低,加工晒製便可賣較高價錢。在萬山口的每個早上,幾十艘蝦艇回來,輪候著將漁獲卸交運輸船,情景非常繁忙。漁家生活,是艱苦的。雖然明金不是出遠洋作業,只在萬山群島附近海域,但由於燃油昂貴,往往出海起碼十數日至月餘不等。明金是家中長子,小學畢業就要肩負起隨父親捕魚的生計;成長後結婚生子,過的就是上一代漁民的傳統生活。然而,他知道這艘船就只有他堅守一生。如今子女成長,自己也做了爺爺,下一代已是岸上人家了。明金說,就像他的許多漁友,早在千禧之際已賣船轉業或退休。七十年代澳門漁船總計有二千多艘,至今就只剩二百餘艘,澳門的漁業前途亦面臨無奈的轉變期了。
漁家樂 實現理想
不過,在這位漁夫的心海裡,卻有著跟大海波濤一樣的脈動。明金取出一本本的照片簿給朋友們欣賞,那是他在船上空閒時,對著茫茫大海的朝夕景致拍攝下來的。雖然他謙說沒技巧,但幅幅都是「沙龍」一樣。最難得的是他在海上漫長寧靜無為的時光裡,寫下不少文字詩句,排遣心跡,很多作品都曾經被刊載發表。他寫作的多首短句新詩,雖則不拘格律形式,沒有咬文嚼字,卻貴乎他那種平和率直的、與海自歌宛詠的真情,令人感動。
就是為了大海,為了這艘相依為命的船,這位漁夫有感於自己應把餘下的魄力,為澳門漁家的歷史做些甚麼。於是,陳明金在2011年構思了一個可以與大眾分享的計劃──漁家樂。連續三年,得到澳門漁民互助會主辦,港務局、旅遊局及海事博物館的齊心協助,明金把這一個夢想實現了。藉著年度伏季休漁期,他借出漁船作為活動觀光船,讓澳門市民及外來遊客,登船參觀,除了瀏覽澳門海港風貌,更由漁民親自接待,透過視像解說,觀察一些海產標本,示範絞網模擬操作等,讓大眾了解現代澳門漁民生活的真實情況。
三年來,這項《漁家樂》活動獲得各界的欣賞和好評。明金亦在這三年裡學習了許多大海以外的陌生知識。從萬事起頭難,摸石過河的探索求問,以至逐步開展工作。他說,這些年來,不單放棄了與妻子的假期旅遊,還要憂心忡忡,戰戰兢兢,費盡精力去解決自己未曾承擔過的工作,回想起來真是苦惱。不過,當目睹計劃成功,進行順利;看到每一班參觀的市民遊客都滿臉歡樂,對漁船上的裝備好奇發問,明金開心地與眾同樂,細說解釋之餘,更情不自禁要為大家高歌一曲《漁舟唱晚》,獲得熱烈的掌聲。活動完結,明金讀著在留言冊上,來自澳門和不同地方的遊客寫下一頁頁的意見和寄語,他既感動亦安慰。他說,無論付出了多少辛勞,只要自己盡了一個漁民的能力,為澳門社會做一點小事;更希望留給後代一些我們曾經走過的足跡,不要忘記漁民先祖們血汗的奮鬥,因為這原是澳門歷史重要的部分。
現代漁夫的心聲
明金岸上的家,在內港高高的樓層上。陽台,甚至卧室窗外,都是遙望著海港景色。他說:我的大半生是活在海上,當我離開我海上的家,在岸上仍渴望與海朝夕相見。在他家中廳堂的一幅牆上,掛著一個木製的軚盤,他不時就去轉動它,彷彿是自然習慣性的動作。他曾寫過一頁散文《舊軚盤》是關於它的:
「我從不肯棄掉,這老舊的木軚盤,總是把它留著……留著。從舊式的漁船搬去現代化的新船,再從船上搬到家中。朋友倘若有天來舍下作客,請不要驚訝,這是你的漁民朋友對海的懷念,一種至死不渝的漁家心態。
這個舊軚盤,伴隨我人生三十多年。每當風平浪靜的時候,我會坐在椅上,用雙腳踏著它輕輕轉舵……晨曦看日出,夜裡數星星,多麼寫意!在風起浪湧的時候,我站在它跟前,雙手緊握著它,環看四周,不見月色也沒有星星,只有船旁兩邊白茫茫的巨浪,多麼恐懼!一顆沉重的心,雙手緊握這軚盤,讓它帶領我駛到安全的港灣去。
這一個圓圓的軚盤,給我轉出很多人生道理。就像駕駛船隻一樣,經常受到風向水流或別的船舶影響,我要不斷地轉舵,才能糾正自己的方向,才能達到目的地!」
這篇短短的散文,就是明金最真實的自我寫照,當中蘊含的哲理,很讓讀者感動。陳明金不僅是一位現代漁夫,更是一位詩人漁夫。以《舊軚盤》作為這篇記錄的結筆,相信是最有深意和最適合不過的了。
2013/8/25 刊於澳門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