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夏日筆耕35子文集
編 者:李哲雲
出版發行:同趣文藝工作室
印 刷:澳門嘉華印刷公司
數 量:500本
出版日期:2013年7月初版
規 格:21.5cmx 14cm
ISBN 978-99937- 796-4-3
本文集的35位孩子,由讀小一年級的,乃至中學六年級〈即高中三〉的都涵蓋了,可說是縱觀了孩子各個年紀不同階段的寫作變化與差異。另一方面,讀者亦可看到一些相同的題材下,不同年級的孩子,自由發揮屬於他們自己的觀點、感情和心聲。實在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文學聚會。
本文集的編輯以每一位作者為一單元,結集其個人一至多篇作品,以一覽其多年來創作成長的足跡。而這35位小作者,來自本澳不同的學校,為澳門前所未有的,為學生而出版的文學專書。

今年是我來居澳門的第十三年了,這小城讓我實現了文藝的夢想。十年前我在這裡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做出版,是一份非常個人的心願。然而我從沒有在這事上賺過一文錢,相反的是賠上了十年的心力和金錢,為自己、朋友,還有一群孩子們,實現一點點理想,使我在平凡的人生路上,經歷不可多得的善美。雖然這種取向或與這個小城的生態絕對是背道而馳的,我只是個傻得可以的理想主義者罷了。
在澳門幹我的一人出版事業,唯一的暢銷書是我寫的《兒童繪畫教案60個》,但那全是屬於香港讀者給我的成績,澳門人彷彿對文化從來只得淡薄二字。文藝活動開始走向如今熱賣的所謂文創,而繁華表象,猶如裝飾品。我依舊孤身走我路,陸續為一些獨立的寫作朋友實現出書的夢想。很記得曾為香港的一位愛貓朋友沈一一出版他的文字攝影集《岩石上的野孩子》,他的愛心和努力使我十分感動;也曾為我的好同事黃業華老師出版他心願的幾本書:散文集《杜鵑花城的往事》、為老師們編寫的《校本普通話課程設計》、《標點人生》;去年為上海藝術家童建穎出版他的文集《邊緣隨筆》。看著這幾位師友終於捧著自己剛出世的「孩子」,心頭上的喜悅和激動、喟歎或感觸,都非筆墨所能形容。對於業餘寫作人,要出版自己的作品,看來是障礙重重,而我以僅有的經驗和力量從旁幫點忙,實現他們的夢想,已成為我最大的快樂。
我深知文學道路的艱辛,個人的學識與力量低微,又以自己一個業餘者的角度,可以做的就是一些義工了。因《同趣文藝》之名,我推展了一個暑期寫作坊,給中小學生這個最不討好的學習,嘗試另類引導踏出寫作的第一步。年復年教學相長的歷練,讓我給孩子解開了一層又一層的困惑,鼓勵他們敞開小小的心窗,用文字訴說自己的故事。當中更藉文章題材的多元思考,將人生義理,性善真諦,潛移默化。連自己也被孩子的文字深深打動,這種情愫,就是文學的力量,也將我們的心融會起來。六年了,我做了自覺不可思議的工事,於是萌發了要為孩子們出版他們的文集,一本純粹屬於孩子的文學專書。
《夏日筆耕35子文集》就是這樣出版了。我堅持自資出版,為的是要順心順意,無被牽制地做好這本書。也許從來沒有任何人會想過,或願意去為孩子們出版一本由他們創作的文集,我決心要把它做得盡善盡美,讓它達到專業的水平。我雖然不知道未來還會否繼續出版書籍,但已將之視為自己出版的最完美的一本書。懷著這份心願,我彙編六年來的孩子文章,把參差的人數與文章追溯分檔。經過第一階段極繁瑣的工序和篩選,我驚嘆孩子們是成長得那麼快,他們在我身邊不覺地已透發出少年人的新鮮氣息和獨特創意,一切都從文章裡展示。他們每一個都是盡情率性地向我吐說心聲,讀他們的文章,我獲得在成人的文字世界裡截然不同的天真與感動。
一直在想,我們的文學為甚麼越來越不受重視了?是教育方式出現問題?是世界潮流思維價值觀扭曲了方向?其實除了對寫作教學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給孩子有更多發表的空間,這是很必須的鼓勵。縱觀澳門的報章雜誌刊物,只有極稀少的欄目,還要等待極長的週期,才有半版的空間去刊載三兩篇小文。及至少年作者寫較長篇幅的小說體裁創作,發表空間更是零!是的,當我看到最近連本土僅有的文學刊物都面臨困境,那麼孩子的小文章就邊也沾不上了。可是,請試想想如果我們不去栽培新苗,不給予成長的土地,我們的文學如何會有收穫和傳承呢?
我已不想探究問題,一切光說理論空話,徒費精力。雖然我只是汪洋裡的一滴水點,相信自己還有最後一口氣力,就做應做的工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坐言起行,以身作則,為孩子堅持正確的道路,這又豈只是文學之事而已。
李哲雲
2013/7/11刊於澳門日報
*****************************************************************

我們的新書"夏日筆耕35子文集"參加第16屆澳門書市嘉年華, 7 月14日的下午, 我和孩子們, 這一班小作者, 度過了可說是人生中難忘的約會! 我希望留給他們每位的心靈上有一份甜美的回憶.
我不知道能否再有這樣的約會, 自問精力不多了, 唯一是期望與孩子們共同珍惜大家在一起的時光, 快樂的學習和創作!
感謝書展籌辦人陳豔華女士 (右)

我們的新書"夏日筆耕35子文集"參加第16屆澳門書市嘉年華, 7 月14日的下午, 我和孩子們, 這一班小作者, 度過了可說是人生中難忘的約會! 我希望留給他們每位的心靈上有一份甜美的回憶.
我不知道能否再有這樣的約會, 自問精力不多了, 唯一是期望與孩子們共同珍惜大家在一起的時光, 快樂的學習和創作!

感謝書展籌辦人陳豔華女士 (右)
讀書分享會
郭詩敏同學誦讀 "一個難演的角色"
梁雅姿同學誦讀 "一件有感情的傢具"
黃芷晴同學誦讀 "媽媽, 我想養一隻鸚鵡"
郭嶷翬同學誦讀 "一件有感情的傢具"
作者: 鄧芷雅(左一) 冼佩珊(右二) 姚穎欣(右一)

郭詩敏同學誦讀 "一個難演的角色"

梁雅姿同學誦讀 "一件有感情的傢具"

黃芷晴同學誦讀 "媽媽, 我想養一隻鸚鵡"

郭嶷翬同學誦讀 "一件有感情的傢具"

作者: 鄧芷雅(左一) 冼佩珊(右二) 姚穎欣(右一)
******************************************************************
● 在2013年7月中的澳門書市嘉年華的舉行日子中,作家沈尚青在澳門日報寫下有關我們孩子文集的文章,茲記錄於此,與讀者分享並留存。
在此 一再感謝沈尚青。
星期日下午《夏日筆耕35子文集》首發式上,熱鬧得像個喜慶日子,前來捧李哲雲和她的“弟子”場的家長,坐滿了講台區。剛感冒至差點兒失聲的哲雲,在兒童文學漫談中細說由她在香港村校任教的日子開始,便為孩子們(三百個小學生)當文化義工,出了一本又一本的兒童文集。至十三年前來澳客居,作畫辦季刊,因教畫而與一班小朋友結緣。與她緣分最深的是被哥哥叫做“傻仔翀”的劉宇翀。我笑言阿翀是哲雲的衣缽弟子(她不單教他作畫,也教他書法和寫作,辦作文班意念由刊登翀仔的作品而起),哲雲是阿翀的mentor,她與劉宇翀的師徒關係,濃得化不開。阿翀的文章我全部讀過,正能量如此澎湃而懂得思考的小男孩,此時此地,是瀕臨絕種動物。我當然明白哲雲疼他如子的原因。
在此 一再感謝沈尚青。
令大人汗顏的小作者 沈尚青
澳門文學要承傳,需要培養的不單是年靑作者,小作者是更重要的人才庫。如果作家的養成是呈金字塔形的話,那麼這個金字塔的底部,必須要堅實而寬大,兒童文學——兒童自己的創作,是本土文學的根本基石。
兒童本性天眞漫爛,想像力如天馬行空,然而現實的日常學習生活,奉標準答案為圭臬,間接扼殺孩子的創造力,說來也眞可憐,莘莘學子思維最具活力的時間,是每年的暑假,這是他們從功課苦役中釋放出來的幸福季節。
好友李哲雲一直從事兒童藝術敎育工作,多年前的夏天,她為自己畫班的孩子辦了一個暑期寫作班,自此“一發不可收拾”,每年的夏天,就是她和她那班可愛學生馳騁於廣闊文字創作天空的歡樂時光。作文本來是大多數孩子最怕做的事,但是在引導孩子我手寫我心的過程中,哲雲以伯樂的敏銳觀察力,挖掘出孩子在無拘無束下的寫作天份,使怕作文的孩子變得期待以寫文章來抒發胸臆。六年下來,孩子們長大了,每年的夏日筆耕,累積了豐碩的創作成果,也見證了孩子們思想的成長。一直從事義務出版工作的哲雲(她自資的《同趣文藝》季刋堅持了十年,最近轉網上版),無法抑得住自己要為孩子們的作品結集成書的衝動,《夏日筆耕35子文集》於是面世了。
跳躍地翻閱着三十五個年齡由小一到高中三的孩子的作品,最大的樂趣是從文字中推測他/她們的性格,甚至於家庭背景。三十五子中不乏個性堅毅進取的少年,他們面對困難的豁達態度,令人佩服,即便是成年人也感到汗顏;更令人驚喜的是當中不乏可以發展的優質寫手,例如劉宇翀、程雋雯、蔡宇恆、鄧芷雅、劉曉蔓……等中學生,他們的文章不落俗套,有個人見地,對世事人情有自己的說法;兒童作者如葉沛賢、郭嶷翬、黃凱欣……等,文字和內容都精彩。讀着凱欣小二時寫的《會開口說話的玩具》,令人捧腹不己。文章由爸爸送了一個醜陋玩具給她而她仍然很喜歡開始(本書的孩子對爸爸們都非常寬容),天馬行空的故事一段接一段,玩具幻變成“英俊王子”,作者化身為“芭蕾舞公主”,和王子騎飛馬環遊世界,到王宮燭光晩餐之後,“我們穿上漂亮的睡衣一起睡覺”。這就是七歲小女孩矇矓的兩性觀!
這個周日下午兩點半,哲雲和一衆小作者在理工體育館書市嘉年華出席簽書會並當場朗誦作品。哲雲暢談兒童文學,這肯定是個充滿歡樂的節目。
(親力親為親子共讀·八)2013/7/11
傻更更的香港人 沈尚青
星期日下午《夏日筆耕35子文集》首發式上,熱鬧得像個喜慶日子,前來捧李哲雲和她的“弟子”場的家長,坐滿了講台區。剛感冒至差點兒失聲的哲雲,在兒童文學漫談中細說由她在香港村校任教的日子開始,便為孩子們(三百個小學生)當文化義工,出了一本又一本的兒童文集。至十三年前來澳客居,作畫辦季刊,因教畫而與一班小朋友結緣。與她緣分最深的是被哥哥叫做“傻仔翀”的劉宇翀。我笑言阿翀是哲雲的衣缽弟子(她不單教他作畫,也教他書法和寫作,辦作文班意念由刊登翀仔的作品而起),哲雲是阿翀的mentor,她與劉宇翀的師徒關係,濃得化不開。阿翀的文章我全部讀過,正能量如此澎湃而懂得思考的小男孩,此時此地,是瀕臨絕種動物。我當然明白哲雲疼他如子的原因。
節目開始前我在體育館的走廊與翀媽相遇,翀媽“盡訴心中情”:自己實在幸運,上天賜給她一個品性純良樂於助人的兒子,又遇上李哲雲這樣的好老師,多年來免費開班教兒子寫作和書法。“免費?”我馬上怔住:暑期班收費教作文已經很偉大,因為“售後服務”所花的時間,比上課的課時不知多幾多倍。頃間我才明白,有次我談到暑期班收入應可以為畫室納一年半載租金,哲雲卻牛頭不對馬嘴道,暑期畫班休息,要納空租兩個月呢。原來六年來與孩子夏日筆耕是全義務的,還是喝著西北風來耕作哩。如今又自資出版孩子的文集,為三十五子留下美好童年回憶。這是長年沉浸於鄉里情味的香港村校教師才特有的傻勁,身為澳門人,為渾身銅臭而慚愧萬分。
講到“傻更更”的香港人,書市綠色講座來的兩位香港年青環保義工嘉榮與日青,也是另類人版。我建議翀媽讓即將讀醫的阿翀留下來聽講座,擴闊視界。此子聽後點頭稱有得著,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的事物。在整個講談中,嘉榮和日青講得最多的就是“免費”兩個字,嘉榮多次強調,免費可以提高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例如一位街坊醫師免費提供一種“拍骨”跌打整骨服務,令患者更信任醫師,願意讓他治療;無莊青年公社把接收的舊洗衣機免費轉送,上門拿機的印度人不用試機便相信義工說機件正常。如果收錢,無論多少,都會多了一重“對方為賺錢”而不老實的疑慮。
晚上和日青whatsApp聯繫,問兩人晚餐最後如何發落,她說吃了一頓免費晚餐,有一對聽眾夫婦請了他們吃飯。我聽嘉榮形容的外貌,嗯,想必是彭執中夫婦了。澳門人還是有情味的。
澳門日報 2013/7/18
夏日筆耕35子文集作者及其就讀學校
慈幼中學
澳門國際學校
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
嘉諾撒聖心英文中學
花地瑪女子中學
聖羅撒英文中學
利瑪竇中學
陳瑞祺永援中學
聖公會中學
聖羅撒女子中學中文部
(香港) 佛教中華康山學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