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一. 他鄉情味
二. 風光之賞
三. 文藝拾絮
四. 寫生筆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風光之賞
三. 文藝拾絮
四. 寫生筆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他鄉情味
韓旅開始,迎接我的是首爾仁川機場的黃昏,開始接受聽不懂的語言,讀不懂的符號,而周遭的人群,有禮安靜和諧。
首先認識的是盧修女的弟弟一家,他們虔誠的信仰,讓彼此充滿溫馨的愛。牆上掛了孩子的畫,也有壁上的塗鴉和貼著無數紙片的圖畫,父親會為孩子畫的每一筆鼓勵欣賞。母親慈愛地照料一家,她由始就放棄了自己擁有法語碩士學位可帶來的高職厚薪,這是我們現今婦女中極難得的!現代人的家,太多遺失了的東西,就是心靈慈愛,不再懂得珍惜最簡單的相處方式。要重拾自然和睦,可能跟要獲得一夜甜美安睡一般,必須根本地放開懷抱,打破偏執,平心求取。
翌日我們再度起程,返修女的家鄉去了。 盧 先生的小女兒躲著哭了,捨不得我們離去,短暫相處而有不捨之情,這份童真已久沒遇見了!三個多小時的車程,終於在一座白色房子前停下,門邊種滿花木。大門打開,迎來了修女的老母親,華髮短短,黝黑的臉上湧起無言的笑。女兒擁抱了母親,又進廳子向父親跪地深深伏叩行禮,令我這個外來者為之動容。韓國人保留的家教禮儀,咱們中國人應感慚愧了。
修女的雙親,七、八十歲的老人了,老爸血壓高加哮喘,老媽行動不甚方便,她從前曾遇交通意外,嚴重受創,終幸脫險。他們一家融和親切,小女兒能幹多勞,承擔照料父母,關懷備至。老人的歲月,盡管經歷多少困阨,都已遠去了,兒女成材,離合隨緣。伴著兩老每個日夜的是二兒子送的特大電視,新聞、長篇電視劇、搞笑的比賽……不斷的選台,看著看著,老媽就這樣伴在老爸旁邊,一時坐在沙發,一時又習慣滑坐地上。晚上我早已臥床看書,而廳子裡漆黑的仍坐著兩老,閃動的就只有電視螢光幕。偶爾聽到老爸大喝一聲,原本正播著足球節目!想老媽仍一動不動的坐著,直至老爸看無節目可看了,轉身回睡房去。老媽有時還坐著……不知甚麼時候,她終於挪動緩緩步子,在廚間搬弄一輪碗碟,也回睡房了。又過了不知多少時辰,老爸再重返電視機前,追看他至愛的劇集……每天早晨六時,老爸看新聞節目的聲浪大作,因他耳朵不靈,我被吵醒了一下,隨即又入睡,這是我少有的適力能力哩!老人的日子,是漫長的,三餐每頓的時間距離,做些甚麼好?我跟住他們的步伐,時光也變長了,看著我帶來的畫具,原封不動,但閒置的心沒有不妥,悠然假期,我且放下一切!
人們問我慣吃韓國食物嗎?我說除了辣,甚麼都好吃。韓國人基本的餐食很健康,少油和調味。除了麵豉湯,通常肉湯是跟小碟子鹽上的。吃的菜多是黃豆芽海帶和許多我不知名的天然野菜,還有他們自種的瓜果類。其實這正合我簡樸的胃口,有時我與老媽和老爸在無言之下吃這鄉間地道幾味冷醃漬菜小魚乾,一碗豆腐湯,最捧的是老媽煮的那碗飯,混了大黑豆和小米一起煮,我單吃這碗飯已心滿意足,更決定回家後必定改變一下自己的食譜哩!
沒有語言的時候,電視是功德無量的。我與兩老人家一起看電視,我雖不懂文字語言,但靠點小聰明,有時也可明白的。這次我們看一個歌唱比賽節目,韓國人也頗搞笑,但水準都很高,可能隨便一個都勝過港澳的歌手。有一點頗有趣的是韓國人對年齡十分公開,每位參賽者出場都會標出姓名年齡,這樣一來,反覺得年紀大的表演更出色,真是薑越老越辣了!另一方面,他們還標示參加者職業,於是會看到有餐廳老闆參賽,他的員工都揚旗助威;做主婦的媽咪,有一班親戚捧場,格外有勁;還有一位中學老師參賽,他的學生在台上助舞,令人感動。值得一提的是那位已經八十歲的節目主持人!他活力十足,寬容風趣。我看完這節目也很為他們鼓掌,當中的有禮尊重與人情味,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我想,為甚麼我們有的同類型節目只以挖苦嘲笑的態度去標榜?消減歪風,導民以善則社會才有和諧哩!
有許多雖只一面之緣的人,卻會令你永遠難忘。在韓國的這處小城鄉裡,偶然的機遇,我認識了幾位特別的人物。
有一晚大伙兒去探訪一位教友,他懂醫學脈理,很準確。甫坐下,這位先生跟我談藝術、西方宗教哲學,人生道理……可謂「高人」!他說見到我面,感到我是一個「善」人,沒有「惡」。他說很多人都有「善」,但亦隨著有「惡」。他寄語我要堅強,因善良的人容易被傷害;又說知道我的人生中已經歷過兩次極痛苦的挫折,要我勇敢支持自己努力下去。突然這麼嚴肅的話題使我有點震動,雖言語不能直接溝通,但他說可以靈感互動,將來可能永無相見,卻是可以神交於宇宙和諧之中。臨別向他道謝,他說感謝天主吧,這是天主傳意給他的!這夜,除了先前的一點心靈感觸,之後我反而更平靜安詳。我想:挫折於我,已開始如履平地了。睡前,照例讀一會書,一切無牽掛的入睡了。
一日,盧修女的表弟來聚,他懂一點廣東話,說是在澳門自學的!原來他是在澳門天主教領洗,現在正於羅馬讀神學,還有一年畢業,之後會到澳門服務至終老!我聽後深感驚訝,覺得這志願實在偉大。原想午飯後我要繼續畫作,但他們說外出午膳,還要去玩卡拉OK!我想不到在村居的日子竟亦去了我在城市也不去的地方。話說在小鎮裡居然找到了一家卡拉OK,以為全韓文都不需我唱了,卻又找到很多英文老歌,無端地懷舊了一場。準神父引吭高歌,大唱韓流曲,簡直歌星一樣。唱罷一個鐘,的確有鬆弛神經之感!
這裡農民的生活普遍小康,以種菜、稻為主,勞動的情況總的較中國農民優裕。我不問人家為何較好,只問為何咱們中國那麼差?農民仍是貧窮的。回想香港舉行世貿會議時韓國農民群湧來港示威,他們的社會地位是被肯定的,有能力維護自我權益的識覺。反看中國,農民的改善還如牛爬坡,或只能說:中國實在太大了吧,再過百年會調整好的了!
有天下午,我看見老媽坐在廳子地上,一盆粗麥色的粉團,一盆紅豆,她在做糍子嗎?便好興奮地立即坐下來跟她學做了。她笑笑,說一句話,我聽不懂,但照她手勢學著準沒錯……做這手藝兒其實是我的強項,一會兒便包得又快又好,一顆顆圓嘟嘟,老媽看得笑起來,說了一句,想是讚我吧!互相不懂的語言,但我們卻好似懂的交通著,粉團比我意料之外的快消失了,一點開心,稍為掃去剛才在繪畫上的「塞腦」困惑。
鄉鎮上的聖堂,連繫著這裡的人際情誼,讓我認識了一班熱心純樸的朋友。聖堂的主持神父,健碩也健談,我雖然不明他的說話,但見他神態生動,周邊的人都經常笑不攏嘴,可想他講道會極富魅力了。他邀請我們吃烤牛肉,大塊厚厚鮮美的雪花牛排肉,這在韓國人來說是很奢侈的。神父落手烤理,手勢講究。他說若他不是當神父的話,一定會開餐館!
另一位我們探訪的是一位畫家神父Kim Tae Won,他隱居深山之中,的確是世外高人。Kim神父的畫藝了得,曾於法國學藝術,在國內外舉行過很多畫展,是以藝術傳道的使者。他的作品以抽象形式描繪宗教與人的關係,並將宇宙自然的信息用簡易的圖像甚至數理符號去表現。他的油畫(至2003年)數百幅全都售光了,金錢都用以幫助窮人。現在他創作的畫,著重於選取天然原始的材料去繪畫,所以製作十分艱苦。例如他的「畫布」製作會是:用宣紙搓揉成繩子、或用竹削細條,然後編織成他的「畫布」;也用珍貴的銀杏木板經冗長時間的繁複製作,令它二千年也不變的材料;還有巨大的鐵板等等。油彩方面,目前他用來自中國及日本的樹漆顏料,由於色彩調混出現問題,卻令他產生另一格調的系列作品:人物外形繪寫細緻,動態趨真實比例,然而全體顏色以彩虹排列規律表現,符合他說的宇宙自然。
Kim Tae Won 作品
Kim神父的作品都充滿樸拙童真的原始喜悅和愛,對他的刻苦、醉心創作的精神,衷心致敬。他深居簡出,極少接受探訪,他沒有電話,不看時間,除了創作,就是耕種品茶。記得我們往他的屋子去時,要在山下棄車徒步,爬上凹凸不平的石坡,仰望高高山上獨立的小屋,時微雨雲霧瀰漫,真有一種不可攀的飄渺哩!當見著了他,正坐在屋廊下品茶,看一本關於吃的書,二話不說就跟我以普通話講「烤鴨」! Kim神父的幽默,在談話中豐富的表現著,我遺憾自己不懂韓文,否則這次珍貴的會面更精彩。美璟小姐問他在此會覺得生活太淡了嗎?他說,加點鹽就行了!其實,藝術家有時需要的是孤寂。他的木房子滿是漆味,有些家具看得出是他自製的,地板有一片片新塗的光漆,他說塗作品時有剩的就周圍都塗一把吧!我冒昧地希望給他拍一張照片,他說要自然一點,隨即拿起巧克力糖像孩子一樣扮鬼臉!當他看了我拍成的照片時,笑說:「似個僧侶!」
我們此次相見,後會無期,他 一兩 年後可能要調離,而修女四年後回來亦見不著了。所以Kim神父要請我們吃晚飯,去吃「烤鴨」!一段頗遙遠的泥濘又顛簸的道路才到小鎮的食店,吃的當然是韓式燒烤鴨肉。幾杯清酒,惹起點點不捨之情。臨別的雨,教我永遠難忘這位以畫傳道的世外高人!
有一個黃昏,教友邀約飯聚,盛意難辭。 趙玉禮 女士,與她一見如故,十分熱情。她說:我倆好像相識已久似的。我也有同感,想是緣份了。她的家附近有山路,多松樹,是漫步佳處,尤其黃昏,心神舒暢。 趙 女士獨居,丈夫已病故,有了信仰重建生活,她做地產生意,家裡養了四條狗,好熱鬧。幾位女士在廚房團團轉,晚飯是火鍋牛肉,豐富得很,一點點酒,大家談得更熱烈。
有兩位兄弟, 邊在煥 先生是兄長,和氣親切,談笑風生。這段日子經常帶我們四處遊覽。他時常往老人的家去幫忙,更帶上自種的農作物。他的弟弟 邊在國 先生,是一位行山熱愛者。他說話的神態令我印象深刻,一種氣定神閒,慢條斯理的感覺,雖然我聽不懂,但我直覺他說話精簡,又仿佛不費氣力,他們都同意我說得對哩!在 國 先生也是個愛勞動肯助人的好好先生,他從前開麵店,賣的蕎麥冷麵,顧客都排隊來吃,生意滔滔。有人請他去首爾開店,他拒絕了,因為他熱愛行山,麵店困身,索性做一個農夫,喜歡甚麼時候行山便去!真令我佩服。
他們也介紹了另一位教友 趙 先生給我認識,他以前是韓國電視台新聞工作者,如今歸隱鄉間,一面種田,閒時寫書法,他的行書也不錯,現在正學習篆書!這些朋友雖然有虔誠的宗教信仰,但這樣熱愛自然而放棄名利,想都是受一種回歸平靜的呼喚吧!認識他們是我的榮幸。回看咱們中國人,今天正全民追趕名利,更有不擇手段的貪婪,令人唏噓。
作為假期最後的節目,他們力邀我去遊南韓最出名的「雪嶽山」。專程駕車三小時來載我們出 遊的趙 先生,是修女讀神學時的同學。他現在是一位商家,昨天才剛從香港及深圳洽談生意回來,還說住「半島酒店」太貴了!一表人才的 趙 先生,因兄長的生意遇挫,他必須輔助,身不由己。多年縱橫商界,如今發展不錯了,而他總希望不久將來會重返修道院。旅途上, 趙 先生的車子很豪華舒適,但他不斷要接聽繁忙的公事電話。人生路,真是曲折多彎,就像這次去「雪嶽山」,兩個多小時車程到達山腳,看到的竟是厚厚雲霧覆蓋的,傳說中極峻美的山巔。細雨斷斷續續,而遊人擠滿車輛停泊點,我仰望渺渺雲煙,如蠅頭一點的電纜車,轉眼隱沒。我拍下迷濛的峰石,算是曾到此一遊。在攤檔買點紀念品, 趙 先生送我一幅「「雪嶽山」」地圖手帕留念。
返港前夕,一個意想不到的尾聲,在晚飯之後,一班朋友說要歡送我,正在一處餐館吃豬骨火鍋。原來今天是「中伏」(小暑與大暑之間),我不吃辣而且早已吃過晚飯,他們叫了一碗雞湯給我,清淡亦有味,就像這班認識了二十來日的朋友,內中情意,可比相交十多年的朋友,語言不是障礙,真誠最重要。臨別的握手、祝福和擁抱,是我人生中極珍貴的一份禮物!
(四之一)
二‧風光之賞
來了韓國數天,對地方名稱仍沒一點頭緒,我開始努力去記它們的英文拼音。原來我身處的地方,正是韓國此刻舉國關注的爭辦「2014冬季奧運會」的「平昌」。這裡沒有著名風光,有的是寧靜安逸的田園山水。由於地處南韓的東部靠近海洋,所以我們也有看海的日子!
去看海,那路程其實頗遠,通常兩小時的車程。韓國東南海岸,有很長的範圍都屬於軍事禁區。這天來到一處防波堤岸邊,有幾隻漁船停泊,十分冷清,數間食店,我們先在其中一間午膳。前菜小吃,除了傳統辛辣的野菜泡菜,更有活魷魚海參八爪魚等,擺滿一桌七八碟。吃了以為近半飽,鮮美的魚刺身才正式出場,他們會用一超大碟子,排了一團團粉絲,上面鋪滿薄薄的,剔透地閃著如海水鱗彩的魚生,十分壯觀,讓人有一種吃之不盡的痛快感!餐後漫步海邊,沙灘綿長,海平線與淡淡的天色連接,無邊無際。幾個年輕人連衣泡在海浪中嬉戲,樂極了。我們也忍不住脫去鞋襪,感受一下浪花與細砂的滋味。海,對人類的誘惑是恆古的。
這個早晨,盧修女與我去行山,那是她家隔河的山村。因去年遭大水淹浸,現在所見的河是正整治中,河石被挖,兩岸築起高石堤。此地泥土帶紅色,河水潺潺因天雨而帶紅濁。盧修女說她童年時這河有多美!使我也想起從前粉嶺的梧桐河,相同的環境變異不由人了。山村,漸行漸深,山不高,連延出片片田地,種的多是椰菜、蘿蔔、辣椒、生菜和粟米。然而,不少的荒田,蔓生野草,小白花任自享受山間靜謐,人去耕廢,陋屋寂寥。我們邊行邊談今昔變幻,她在這裡度過的童年悲喜……而我們更多的是看取山間路邊的花草蟲兒!歸家途中,她拾滿雙手的蘿蔔葉子,要回去做泡菜。一個早上就如此滿懷美意!
盧修女的妹妹,美璟小姐,駕著車子帶我們四處瀏覽。朝山區沿著山澗水流走,進入一個渡假勝地,很有歐陸風味,惟是人山人海,車子塞在一塊,使我想起了「新馬路」哩!我們車子往上繼續爬,一群大男孩在山上高聲說唱,修女笑說:「環境污染!」至盡頭折返,看見一個農夫和幾隻黑山羊,他說今早母羊剛誕下小羊。看那小羊兒黑毛烏潤柔軟,繞在母親身邊轉圈兒,可愛趣致,看了半晌,才開車下山。山下又是一輪擠塞,兩個韓國男子下車差點動武,二話不說就拳腳交加,好狠的樣子,算是小城一小鏡了!
「五臺山國立公園」,是大得擁有五個山峰的叢林公園,粗壯畢直的松樹茂密,漫步林蔭,就願遁隱其中不問世間何事了!果然,這裡有規模極大的寺廟,「金剛寺」乃其中一所,內更有佛教大學,清幽肅穆,真是研經的好地方。想起港台以至中國的寺廟,繁囂庸俗,實有天壤之別了。再往叢林中進發,所見植物景色深濃靜寂,偶有小松鼠跑動,令人驚喜。最後參觀了「上院寺」,內有一泉水,飲之清沁心脾。這寺院更無俗氣,地處山上,可平眺附近山巒,心胸頓放。在此地步行說話也自覺要輕聲,怕騷擾靜修的僧人哩! 

盛夏雨季,周圍所見江流水急,這個早上他們說去一條很美的河遊玩,這河流程很長,名為「東江」。我們車子沿江水旁的公路曲折而走,看水勢時急時緩,我們在一處石灘停車,這兒的石頭花樣極多,可見其地質變化複雜,而受水流沖刷多呈圓滑。我們往水邊檢拾,烈日下,拾的是童真樂趣。卵石、花紋石,還有枯樹枝,全是大自然的美藝作品。
看山看水,午飯時間也過了,才找到一家餐館,吃了三文魚刺身,而我終於可以請客了,四人花了34000韓圜,算便宜呢!餐後又繼續遊覽,這一帶處處石景,但由於大雨侵崩,危石險象不少,但路又照樣走下去。我們參觀了韓國傳統屋舍村(即博物館),正式瞭解他們建造屋子的發展。園內有鞦韆,我和修女興之所至,齊齊玩起來,想我已數十年沒再盪鞦韆了!盪到高處,竟如孩子一樣的興奮,想像能飛上天去,心胸的一切鬱結似盡在這剎那間消散……太奇妙了!
每次他們告訴我準備去行一個很美的地方,我便高興的隨著出門了,從不知道哪裡是何地?這次車子過處,我只知那地方是在「五臺山」附近,直至車子駛不得的山路前停下,各人下車開始步行。樹林石澗山流,漸行漸遠,我們沒入叢林之中了。路開始難走,但崎嶇的還在後頭!一路的野花野草,我們都像孩子一樣的發現與研究,很是有趣。來到大石澗上,水清急流岩層有緻,美極了。然而水濺石滑,要如跳棋般,每邁一步都要計算,石有陡峭有濕苔,我終於也一腳滑進水裡!鞋子襪子都濕了,驚魂甫定,卻道前面有蛇群,眾人屏息,看大小群蛇緩緩走開,沒入草石叢去,便又出發了。這回真是上山下山都難行啊!沒想到會如此行山,也許是自己太差勁了,行中國的名山亦已是鋪砌得完善的路,太好走,我離開真正的大自然太久了。在最高一處的石澗上歇息,我們深深領受巨石的體溫,聽水流的清音,遠近樹色蒼翠層疊,雖說秋天有斑爛美彩,但我仍取脫俗的蔥幽。拍攝了自以為最佳的照片,但始終還是足跡眼底所攝的才是極品。全無沾污的自然生態,葉落歸根積成厚厚的沃土,枯松終極躺下靜待百年淨化,天光篩過美麗的楓葉片,織成幅幅如翡翠錦圖。空山無塵想,我且在未來的歲月,時時夢入此山中,以洗靈性的俗垢吧!
聖堂的神父答應帶我們一眾去東海邊,十分遙遠,來回差不多五、六小時,但沿著海岸線高高低低的,逐點停停看看,有車子載遊總是方便。我們到了一個十分著名的石灘觀賞奇石,在此可以看到正東方的日出從海平線升上來,當然我們是看不到的了。時近黃昏,天色亦灰暗,看岸邊的廣告牌,說這兒曾是某熱賣的電視劇的拍攝地。潮湧浪高,濺拍危石,氣勢非凡。而在沙灘那邊,巨浪隨大自然節奏進退,只有寂寞的 三兩 鷗鳥,輕輕滑翔而過。提早在海邊的食店晚餐,全是魚刺身,太多了一點。一眾熱鬧談笑,我看著窗外的海浪與遊人,卻甚麼也沒想,若有的話,就是想回家了。忽然覺得一切都很夠了……
行李未整,但那顆心似乎早已收拾好了,歸家之意竟是那麼濃,從前旅行,卻可以不問歸期。明日離情,讓今天的時光變得漫長。黃昏了,時光停住,我回顧屋子四周田野,正門前面的稻田,綠秧長高不少,幾只白鶴悠然降落,一派高雅。大片濃茸的青翠,我只能用心去擁抱!臥室窗下的辣椒,都結出長長的椒子;行行的粟米田,記得我上週畫它時還只是小苗兒,如今葉條彎彎,迎風搖晃;仙人掌田裡的燦爛黃花,早已像夕陽一樣收起,卻要待明年再開!生命在時間的無聲轉動中默默曳過,而我也輕輕走過了這廿天。
(四之二)
三‧文藝拾絮
如果以為住在韓國鄉間就只是日日看田野,那是錯的了,且知道自己眼光何其淺窄。
首先我參觀的,是盧修女家鄉的聖堂Dewha Catholic Church,是極富現代感的建築,是韓國當代著名的雕塑家Han Jin Sub於2002年設計建成,同時在此舉行其第9次雕塑展。他曾留學意大利,獲很多國際性雕塑獎項,他的藝術以石雕為主,簡樸結體厚重,富原始韻味。例如聖堂內的細石壁畫,看似自然隨意的鑲嵌,色調崇尚樸素的灰色石質感,卻配合了講究的微拱形木製的天花頂,每個窗子都是安排有緻的幾何圖式現代畫,而聖壇全沒巧飾,予人平靜安穩的莊重感。又當我從畫冊中讀到Han Jin Sub的其他創作,更表現出藝術家淨素無華的性情風格了。
Han Jin Sub的作品
* * *
有一個下午,我們尋覓了一個藝術館Ilhyun Museum,在偏僻的城鄉裡,屹立在小山上,四周遠近松樹,溫柔恬淡。館建於2004年,由Eulji 大學及其基金建立。館外是一個偌大的,依山坡高低自然而設造的雕塑公園,而館內刻正佈展中,接待人仍客氣地請我們參觀一下,展示作品不多,較現代的。回到戶外的公園,各式雕塑很具創意而有趣,都是韓國80年代中至後期著名雕塑家的作品,展示了韓國現代雕塑藝術的發展歷程。我們瀏覽良久,每個作品都仔細欣賞。在這山間偏處,韓國人仍毫不吝嗇地投放巨資在藝術建設上,真令我們汗顏。
由於不懂韓文,若無漢字更無頭緒,有時連英文拼音都欠奉,真是文盲了。我們去遊覽參觀了一所「平昌武夷藝術館」,很高興看見有漢字標識!這藝術館原為一所小學,由於學生由少至無了,結束後就改為藝術館。除了展覽外更利用為藝術工作室,不但善用資源,亦拓展豐富的藝能,這是我們港澳值得借鏡之處。藝術館的多元化運作,把戶外球場變成雕塑公園、咖啡亭和兒童遊樂區,原本的教室改成展覽廳、創作坊,還有雅致的茶室、藝術品小賣部,集藝術與休憩,令人留連。這次在展覽廳展示的是一位韓國畫家鄭然瑞的油畫,他畫了大量的蕎麥田風景。
蕎麥田在此地十分出名,所產蕎麥如今是健康流行食品,尤其蕎麥冷麵是著名招牌食譜,我也越來越喜愛其清爽味美哩。而蕎麥田之出名,乃因為一位20世紀上頁生於此地的作家李孝石,他最後的短篇小說《蕎麥花盛開的季節》傳誦甚廣,評價極高,致令蕎麥花田得負盛名。而我們下一個遊覽點就是李孝石的出生故居了。李孝石一生的著作很多,據說他寫作《蕎麥花盛開的季節》就是在這裡,面對一片片蕎麥田,描寫出白燦燦的蕎麥花海在月色下的動人情景,讓這本小說,也讓這個地方名傳千里。而他只活到35歲病終,十分可惜。
在不遠處的小山上,我們參觀了「李孝石文學館」,較詳細地瞭解他的生平和著作。由於全部韓文,只有一段簡單的英文生平介紹,又在大量的作品出版書籍展示中,我有趣地發現他的一本成名小說《豚》的中文譯本,但由於放在展櫃中只打開首頁,不能知道其出版詳情。我與接待的館長談及,他還以為是日文譯版,我估計這是在四、五十年代印刷的譯本,他亦同意並將考查一下。對於缺乏給外國人的翻譯,他說 一兩 年內將加入英文說明。館長親切地請我們到優雅的茶室品嘗蕎麥茶,它的金黃澄澈在琉璃杯子裡透著光亮,撲鼻麥香使人不禁迷醉在李孝石的小說中。在紀念館外,平眺遠近山巒,連想這渾然相繫的情意,含蓄寧靜,悠悠散發自然魅力,其莊重誠敬與大自然齊一,令人進入忘我之遊思。
* * *
由結束了的學校改辦成的的藝術館,在偏僻鄉間常有。我們又到訪其中一間,而它更以藝術學習坊為主。我想,讀書的學生沒有了,但來學藝的卻是那麼多!這裡的館長,初見時看他外貌還以為是看守員,他介紹了自己的書法,定價很高哩!還有他的陶藝,是接受大批訂製的。這裡的課程很多,學習的人數真不少。陶瓷畫班的小孩作品十分有趣,而大門外有館長創作的金屬廢鐵雕塑,好有型!韓國的鄉間藝術館,再一次令我港澳人羞慚。
(四之三)
四‧寫生筆記
寧靜的上午,我終於打開畫具,想起答應神父送他一張畫,更有責任要開工繪畫了,畫甚麼呢?我來韓國本是希望畫我一向少畫的風景畫,因為從來認為風景太美,毋用描繪。為了作為送贈的禮物,就戰戰兢兢上畫了。畫一個我對平昌鄉間的印象吧!不是寫生,一個意象的風景而已。多色而低沉的天空很廣闊,地上的松林舞向深穹,田野漫展如浪,似乎會溜走。其實會溜走的只有我,我的心讓我畫風景如此!
這天下午,我們去看一個佛教「天台寺」,時正修繕,但我們登上寺後的小山,仰望遠處一位素衣僧人立於松林之中,頗有超然世外之感!踏在松木與黑色碎石鋪砌的小徑,登入松林小山,便覺物累與自身,何其煩苦,恨不得永留此山中。大自然的造化,豈是我等無能之輩能描繪,這是我少畫風景的原因。
這個早上完成了「菜田」,算是第一幅挑戰自己的風景。一坡又一坡的田,遠山連連,松林密密,越平凡的越複雜,重複的色彩與技巧,考驗了我的耐性。我愛對山凝望,聽樹與風的合奏,可以默默坐上一整天而不覺得需要描繪甚麼,也總為畫家們窮畢生力去寫風景而羨慕。就像我看那連綿的菜田,無邊際的,若要我去耕種的話,真不知從哪一寸落腳開始?
自我來此,幾乎日日陰雨,這個清早終於透露陽光了。早餐後在屋子陽台上看見葡萄葉子上的小綠蛙,細如小指甲,動也不動地晒太陽,可愛極了。深深呼吸這美妙氣息,心想:該出外去繪畫啦!我決定畫鄰居的破屋。太陽越晒越勁,畫速寫好了。戴著帽子大汗淋漓,但為了不辜負久違的太陽,怎也得努力完成!破屋旁有棵粗大的栗子樹,現正是開花時節,細密米黃的穗狀花條覆蓋葉子上,飄來陣陣如麥香氣。修女說這棵樹在她小時候已有,是鄰居阿婆的,當栗子成熟,她們這些孩子清早就去檢拾,總被阿婆趕罵!如今,這樹已有半邊枯死了,但仍開滿花,而阿婆更老了,兒女進了城去,她孤零零守在越住越破的屋子,這亦是農村裡的凄涼故事。破屋景物,往往成就最美的圖畫,而我這幅更另有一番感觸。
昨天老爸說:「你畫我們的家吧!」我一口應承。今天即開工畫這間韓國農村的現代屋,我在此住上近廿天,好應畫下來留念,雖然畫屋確是好辛苦。整個下午滂沱大雨,令人不安。黃昏六時,畫完成了,天復放晴,一抹淡藍於日盡之際浮現,心情也舒泰起來。
今早又下雨了,我臥房窗外的遠山雲霧縈繞如仙界,怎能相信自己推窗就可以欣賞這般景致!窗前延展的田畦,積水行行映照天光,浸滿涼意。如此景色,又應開筆了。很晚才將畫作完成。黃昏時天放晴,霞彩輕淡,景物光線全變了,我以記憶完成,並無困難,唯是重複的寫實開始吃不消。
今天開畫「爛屋」,這是易掌握的畫面,然而繪寫越來越繁複。
「爛屋」進程頗快,有點奮發的動力,但礙於有時因事要停筆,斷斷續續未能集中精神。
寫實的風景,巧工之後該如何?美如掛牆月曆,我繼續尋找甚麼?是自已技窮?是厭倦得很?開了另一幅畫,一條路邊的木櫈,背景本來很美,有石壁、紅葉樹……但一條木櫈畫完後,我知道自己無法畫下去了!空白的背景,就是此刻我的思緒,或就讓它凝在那裡,這是一個歷程……
「空櫈」決定罷筆了,留下一大片思想空間,給自己也給觀者。而由這一幅開始,我有了點點頭緒:畫「簡約風景」,希望這是另一個蹊徑。
上午畫了一幅廚房窗外的松柴,倚在紅色的纖維屋頂,對比強烈。下午做的是小窗下的廢木梯。兩畫都是留有大量空白,只重視目標物的描繪,效果有趣,希望繼續尋找到可畫的焦點。
開始奮力作畫,一方面排遣有點納悶的心情,另一方面是寄居的生活總會有煩緒,當然一切轉眼又過去了。
完成「木頭簷下的麵豉醬缸」,醬缸的繪寫令我聯想到人如醬缸一樣,每只都不同,它的「內涵」跟戶外經歷的風雨日晒,釀造的時日等等變化而成就優劣。韓國人視麵豉醬缸如自家的財產一樣,他們生活環保,沒有浪費,是節儉而活得好的民族。
隨即開畫「陋屋」,是村子對河那邊山村的荒田破屋,速寫處理畫得心情愉快。今晚我要請這段日子裡認識的朋友們吃飯,他們對我太好了,很感激。
「陋屋」未畫完,要明早才執尾。還有四天,自覺開始數日子,真不好。可能看來我已沒啥想畫了,便想起澳門等待著我的各種工作。我閒散不得的毛病又出來了!
「陋屋」原來並非沒人居的,我發現了有一只鴨在屋邊,於是立即把牠畫進畫裡。完成,改命題為「歸家」。不知是否自己此刻的寫照!
這個中午去一處山居木樓房餐館午膳。此地傍著急湍清流,確是好風水,所以他們有自己的殖魚場,主要是三文魚和鱒魚。吃了鮮美又豐富的三文魚午餐,我們便一起行上後山,艷陽下漫步有點辛苦,但這樣的美景仍是令人愜意的。又捕得破屋一景,繪了一畫,名為「獨立」。
晨早再處理一下「獨立」,覺得太空虛一點,把野草荒田延伸開去,竟又填滿了空間,不置好否,終於收筆。
旅居的日子將盡,長途跋涉去看「雪嶽山」卻看不見山,遊車河倒也暢快,無數的松樹景色,該盡情最後飽覽了。到家後即開筆畫松樹,把握剛才的印象迅速畫下,流暢稱意,算是十多天來較順心的一幅吧!如此收拾行裝亦無愧了。
(四之四)
---全文完---
2007/8/2修正於澳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