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同趣文藝師生書法聯展 2013

序言

堂前無別物禿毫破硯殘書        劉樺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現在已過了「大雪」,而且「冬至」在即。我提起《詩‧豳風》這兩句話,是見於李哲雲畫展《中國廿四氣節》場刊〈前言〉上的引句。我認識李哲雲就在那個時候,是上個世紀的事了,時維一九九八年八月二日。跨越兩個世紀,人,固然是老;「」也更老。與此同時,也認識周炳光,原因是他們同出一個師門,有同門之誼。是甚麼門?是「筆墨門」也。筆墨,當然是書法,但除此之外,筆墨也還包括「舞文弄墨」。劉勰《文心雕龍‧議對》有「舞筆弄文」之句。在這裡,說「舞文弄墨」完全沒有貶義,如果說有,那就是我們「臭味相投」。而我也因此和他們結下同趣之緣。
正因為「同趣」,李哲雲倡議辦一份刊物,名之為《同趣文藝》,先是成立一個出版社,由周炳光任社長;筆政,自然是那位「始作俑者」的李哲雲。我就是那掮旗打傘的跑龍套。《同趣文藝》一辦就是十年。人生的十年有幾?刊物不是商品,不賣錢,沒廣告,如果不是一個「趣」字,又豈能堅持下去?李哲雲就是有這股傻勁。十年完了,《同趣文藝》沒有完,只是改變了方式,是潮流所尚的「電子版」。
《同趣文藝》除了徵集諸友的散文、詩歌、書、畫之外,還鼓勵對文藝有興趣的同學,以這份刊物作為耕耘的園地。每屆夏令,李哲雲利用暑假之暇,開班授徒,有時還邀請香港資深教育者講授寫作心得、經驗,培養青少年寫作興趣,不但分文不收,「束脩」全免,李哲雲還斥資出版了一冊《夏日筆耕三十五子文集》。文章,固然是這班學子所寫,而他們用的墨就是李哲雲的心血。
        同趣文藝工作室最顯著的成就是培養一批書法、繪畫的「同趣」者。只要有興趣,盍興乎來,其中有兒童、中小學生,當然也少不了成人。他們不單是「同趣」,而且是「同學」。說是「師生關係」未免過於拘謹,其實在「同趣」的「大家庭」中,彼此亦師亦友。很多昔日的「小朋友」都成為大學生,有些已離澳出外升學,為了留住這份師友、同學感情,交流經驗,檢閱成績,同趣文藝工作室舉辦了《同趣文藝師生書法聯展》。李哲雲曾經寫下「樂此不疲」四個大字,又「下筆不能自休」幾個小字,可以反映出她的性格。至於此次展覽展些甚麼?用周炳光寫的一副對聯,其下聯曰:「堂前無別物,禿毫破硯殘書」可概括一切,願「同趣」者同趣而來,幸甚。


2013書法聯展後記

曾對學生說過,書法是世上眾多藝術中最難的一門。除了學藝法度之嚴謹,其境界更是極高遠。書者之心情狀態,乃至人格修養,皆一一沈澱反映於其作品之中,所謂觀其字而知其人矣。
孩子學書法,更是最難的事。身邊這幾個孩子,不覺已寫了六、七年有多,他們由小學至中學,在繁重的功課壓力下,我一路只能以無限的鼓勵,時催促、時體貼,讓他們堅持這種枯燥的鍛鍊。點點滴滴,今天看到這個展覽中的作品,就是要給他們回望自己奮發過的成績。作為老師,我心中是充滿安慰。
在此,我必須感謝孩子們的父母,一直支持他們努力不懈。學書法與習武藝一樣,功夫得來不易,千萬別輕言放棄。沒吃過苦果是不能嘗到真正的甘甜。所以練書法的人,無論身、心的能量都會比別人強健。
除了孩子,幾位大朋友的堅持努力,也是令我感動的。現時社會的工作與生活,確實讓人難有閒情與心力,而他們肯從隙縫中挪出珍貴餘暇,安坐下來習書,定必深信提筆研墨是可以寧神養心,暫且忘卻紛擾俗務。培養這份興趣,裨益匪淺。
展覽,是為同學們聚在一起切磋觀摩的良機。前路還很悠長,因為我常說,書法是一生一世的事,但他們最困難的階段已過去了,只待大家繼續進步,更希望懷著輕鬆愉快的心情,擷取我們心目中美妙的成果吧。


李哲雲 癸巳立冬於澳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