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這篇文字寫於2004年旅遊柬埔寨後。日前有朋友說去柬國吳哥,十分雀躍。我對此地有著十分難忘的感受,數年後亦曾再度遊歷。今天找出這篇文字再讀,想起這群孩子們,淚水仍難自抑。
學畫的一個小女孩,胖胖的臉兒從沒甚麼樣的表情,說話也難得一兩句。她母親讓她來學水墨畫,大伙兒逗樂時她仍是那樣安靜。一段短暫的日子過去,慣用左手的她已能運用右手執著毛筆畫寫,孩子稚拙的筆觸總是天真爛漫的。其實
孩子嘛,多給予不同的嘗試,他們有的是無邊的塑造性,我們要努力以赴的就是引導與鼓勵。最近,小女孩跟母親說,她在學畫的一個多小時裡都是要站著,沒得坐,太累了!之後她沒再來了。偶爾想起這事,自不免反思起來,是否對孩子嚴格了一點?一向以為孩子的精力何其多,玩鬧總沒停,疲累只屬於我們成年人的事。
吃苦、耐力與堅持的精神,的確需要慢慢訓練出來的。我在小學時候,每週的訓導集會就要站上一個多小時;中學時作領袖生為服務站崗,曾試過一站是三四小時,從沒說累。近十多年帶領童軍活動,覺得青少年們的體能是每況愈下,原因是社會生活條件改善,安逸令人萎靡。想起父母輩飽歷蒼桑的年代,他們曾承擔過的苦難,對今天身邊的孩子,是夏蟲語冰。然而,我們能保證享有美好日子是永恆的嗎?看來仍需教育孩子不時淺嘗辛勞滋味。正如今日熱門話題的奧運英雄,可知每個背後都有無盡的艱苦血汗,是孩子們應認識的榜樣。我們對孩子愛而不寵,才能望成大器。童軍有一句格言:「隨時準備!」更是我們面對人生挑戰的精神態度。
腦際忽地浮現起一群孩子的形貌,那是去年我遊歷柬埔寨時候遇上的,他們鮮活的印象,在我心板上是永難忘滅!貧困依然普遍的柬國,首都大街仍處處可見赤身露體的孩子,朋友偷偷拍下這些孩子相,說要帶回去讓自己的孩子看看,知道自己身在福中,要懂得好好珍惜。記得行程中一天,我們到烏龍山古都,是距金邊北四十多公里的一座山,上有神廟、佛塔及陵墓。我們的旅遊車甫至,即有百多個年齡在十歲以下的小孩子蜂擁而上,團團圍著我們,為的是要爭奪遊客作他們個別的顧客。一陣吵鬧囂嚷奔走,不通的語言,令無措的我們最後只有硬著頭皮向前直往,由得他們纏繞推碰,終於以他們的方式,把我們這群遊客分配定了,然後個別的孩子隨即黏在我們的腳跟後面,一同登上數百石級的烏龍山。頂著三十多度的日熱,每個孩子手持葵扇,開始為他的顧客努力搖涼,浩蕩上山去。
我看看自己身旁的小男孩,只有七八歲,正奮力為我搖扇,他赤著足,把一雙過大的人字膠拖鞋挾在腋下,他一壁用單字英語引導我踏上凹凸不平的石階,自己卻盡量踏在階旁的亂草石邊;一壁又緊張地要向別的孩子宣示我已是他的顧客,便差點絆倒,踉蹌間我抓住他手臂,黝黑的臉兒泛上羞怯的一笑。觸及那瘦小臂膀,心底湧起一下酸楚,這樣的孩子,該是我們照顧他們才是,但這是這裡的規則!我繼續前行,太陽帽下,墨鏡後面,我的淚水奪眶而出。
一個多小時的上山下山,行行歇歇,我時而拍攝,他用葵扇替我遮蔭;時而讓他幫我拿著帽子,他眼神中流露喜悅,我們建立了短暫而純真的友誼。在付予他應得的小費之外,他對我的雙色圓珠筆極感興趣,我請他把名字寫在小紙片上,那是我不能懂的異國符號;我還請他教我讀這名字,但那是我記憶不起的語音。我把當時僅有的筆和紙都送給了他。行程結束,無數的小手向我們揮別,一雙雙烏亮的眼睛,一朵朵歡笑的臉兒,我深深祝福:這群孩子,明天不用再吃苦!
20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