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沒有吃苦的孩子

按: 這篇文字寫於2004年旅遊柬埔寨後。日前有朋友說去柬國吳哥,十分雀躍。我對此地有著十分難忘的感受,數年後亦曾再度遊歷。今天找出這篇文字再讀,想起這群孩子們,淚水仍難自抑。

學畫的一個小女孩,胖胖的臉兒從沒甚麼樣的表情,說話也難得一兩句。她母親讓她來學水墨畫,大伙兒逗樂時她仍是那樣安靜。一段短暫的日子過去,慣用左手的她已能運用右手執著毛筆畫寫,孩子稚拙的筆觸總是天真爛漫的。其實 孩子嘛,多給予不同的嘗試,他們有的是無邊的塑造性,我們要努力以赴的就是引導與鼓勵。最近,小女孩跟母親說,她在學畫的一個多小時裡都是要站著,沒得坐,太累了!之後她沒再來了。偶爾想起這事,自不免反思起來,是否對孩子嚴格了一點?一向以為孩子的精力何其多,玩鬧總沒停,疲累只屬於我們成年人的事。
吃苦、耐力與堅持的精神,的確需要慢慢訓練出來的。我在小學時候,每週的訓導集會就要站上一個多小時;中學時作領袖生為服務站崗,曾試過一站是三四小時,從沒說累。近十多年帶領童軍活動,覺得青少年們的體能是每況愈下,原因是社會生活條件改善,安逸令人萎靡。想起父母輩飽歷蒼桑的年代,他們曾承擔過的苦難,對今天身邊的孩子,是夏蟲語冰。然而,我們能保證享有美好日子是永恆的嗎?看來仍需教育孩子不時淺嘗辛勞滋味。正如今日熱門話題的奧運英雄,可知每個背後都有無盡的艱苦血汗,是孩子們應認識的榜樣。我們對孩子愛而不寵,才能望成大器。童軍有一句格言:「隨時準備!」更是我們面對人生挑戰的精神態度。

腦際忽地浮現起一群孩子的形貌,那是去年我遊歷柬埔寨時候遇上的,他們鮮活的印象,在我心板上是永難忘滅!貧困依然普遍的柬國,首都大街仍處處可見赤身露體的孩子,朋友偷偷拍下這些孩子相,說要帶回去讓自己的孩子看看,知道自己身在福中,要懂得好好珍惜。記得行程中一天,我們到烏龍山古都,是距金邊北四十多公里的一座山,上有神廟、佛塔及陵墓。我們的旅遊車甫至,即有百多個年齡在十歲以下的小孩子蜂擁而上,團團圍著我們,為的是要爭奪遊客作他們個別的顧客。一陣吵鬧囂嚷奔走,不通的語言,令無措的我們最後只有硬著頭皮向前直往,由得他們纏繞推碰,終於以他們的方式,把我們這群遊客分配定了,然後個別的孩子隨即黏在我們的腳跟後面,一同登上數百石級的烏龍山。頂著三十多度的日熱,每個孩子手持葵扇,開始為他的顧客努力搖涼,浩蕩上山去。
我看看自己身旁的小男孩,只有七八歲,正奮力為我搖扇,他赤著足,把一雙過大的人字膠拖鞋挾在腋下,他一壁用單字英語引導我踏上凹凸不平的石階,自己卻盡量踏在階旁的亂草石邊;一壁又緊張地要向別的孩子宣示我已是他的顧客,便差點絆倒,踉蹌間我抓住他手臂,黝黑的臉兒泛上羞怯的一笑。觸及那瘦小臂膀,心底湧起一下酸楚,這樣的孩子,該是我們照顧他們才是,但這是這裡的規則!我繼續前行,太陽帽下,墨鏡後面,我的淚水奪眶而出。
     一個多小時的上山下山,行行歇歇,我時而拍攝,他用葵扇替我遮蔭;時而讓他幫我拿著帽子,他眼神中流露喜悅,我們建立了短暫而純真的友誼。在付予他應得的小費之外,他對我的雙色圓珠筆極感興趣,我請他把名字寫在小紙片上,那是我不能懂的異國符號;我還請他教我讀這名字,但那是我記憶不起的語音。我把當時僅有的筆和紙都送給了他。行程結束,無數的小手向我們揮別,一雙雙烏亮的眼睛,一朵朵歡笑的臉兒,我深深祝福:這群孩子,明天不用再吃苦!

2004/9/2

郭凱晴的蟲蟲出動

 
                                                    郭凱晴  6歲   〈乾樹葉 / 油粉彩〉

三月的時候,偶看月曆,正藉中國傳統的「驚蟄」,就決定給孩子們談談這題目了。這個節氣特別的就是坊間老一輩的人流行「打小人」,孩子們當中也有見過的,是一項迷信活動。而我要介紹「驚蟄」,乃代表了春天到來。雨霧綿綿,泥土下的小昆蟲被春雷驚醒,開始爬出來生長繁殖;大地甦醒,農民又開始一年的耕稼了。
    這次的題目是小昆蟲,但也讓孩子們認識一些植物。我收集了許多不同形狀的樹葉,壓乾保存,這次正好拿來送給他們製作繪畫。孩子們對我這些葉子都讚美,問我如何製作,又很小心翼翼的生怕弄碎!跟著,精彩的部份就是看小昆蟲圖片了,他們都雀躍萬分,興奮發問,我就把最特別的昆蟲和最危險可怕的種類都介紹出來。
    這幅作品我課前做了一番準備,把兩種顏色不同、比例各異的畫紙合併起來,再將一片乾葉子隨意貼穩在畫紙上。孩子們開始繪畫了,先選出與畫紙相同的兩種顏色筆,繪畫不同的葉子,完成一棵植物。之後按喜好選擇幾種小昆蟲的圖片摹畫在作品上就完成。
    郭凱晴的作品很可愛,植物造型有姿態。繪畫不同品類的小昆蟲,顯示她的努力和用心。很令我最欣賞!以凱晴小小年紀能描繪出這樣複雜的小昆蟲,真實而生動,很難得喔!


2014/5/1刊於澳門日報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棄神

每天匆匆走過,人來人往。

是在哪一刻,誰都沒察覺到,第一個神被放置在這街角的燒灰爐前。孤獨的它很不明白這是否天帝的聖旨。第二天,另一個神又無端地靜靜給放插在這裡。兩個神由互不理睬到開始悄悄談辯起來,結論原來都是同病相憐,於是彼此有了點慰藉。

    
一天一天過去,開始有更多不同大小的、不同官職的神,有的還帶著它們的行當,香爐燭台等,紅彤彤的殘舊冠巾沾滿爐灰,個個驀然呆站,堆疊得無法挪動,不知所措。神們只能議論紛紛,甚至爭吵起來,最後的擾攘,還是無聲無息的歸於沉寂。

   
無聊一日又一日,寒歲時光難度。沒一個神知道前途會如何?可幸的是,惶恐之中開始習慣了,互相擠貼著但已沒有怨言,誰也不敢再計較身份高低或名氣,只知苟且偷安是唯一的存活態度。在別無選擇之下,這些日子的世界竟然是從未有過的太平!  

   
某一個黎明遲遲未現的黑暗時份,由遠而近來了一輛垃圾車,駛到神們的跟前,一輪看不見刀光血影的慘烈撕殺之後,隨著垃圾車再度開行,神們已乘著揚起的沖天穢臭,消失在下一個街角拐彎處。

每天匆匆又走過,人來復人往。
2013/1/29

再記〉:
    某日與一位友人閒談,他提起了我這篇短文,十分欣賞。便找來重看了一遍,傷。當日寫這街角偶遇的一堆被廢棄神牌,是想及社會上的政權爭鬥。看來是沒完沒了,但能徹悟的又有幾人?
    這篇原放在已死去了的Yahoo Blog中的文字,姑且又再重置於此。有緣一讀,就讓鬱悶的心情散一散好了。  
2014/4/24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老師也愛玩


2014/4/23刊於澳門日報   


兩週前到一所學校,與幼稚園小學的老師們做研習課程。去年也與她們進行過,目的在給予一些美藝教學題材,而更重要的是帶出教學時對兒童藝術心理的體驗。基於去年的成效不錯,今年更希望老師們投入這些創意裡,我選取曾與孩子們玩得成功的題材,讓她們也一齊分享。
兩天的午間課程,我屏棄一切理論形式,以輕鬆語言和新穎的創意實習,無拘無束的,力求推動老師們回復童心,解除成人的枷鎖去經歷畫藝遊戲。若我能令老師們有所體會,在她們未來的課堂上發揮以童心角度為本的理念,改善美藝課的質素,孩子們就有福了!這是我最大的目標。
其實,就是因為這班老師們並非藝術本科或畫家,所以與孩童一樣,我的引導會更容易入手。只是她們心理上有過多成人既有的觀念,謬誤的障礙令她們不敢發揮,這正是我要化解的。許多疑慮的問題,例如:想畫某種事物但不懂得畫、怕畫錯!我說,孩子都不問這些問題,因為畫畫從來沒錯的。又或問:我可不可以這樣、那樣?對孩童而言,我說甚麼都可以,因為每個人都是畫家!要相信任何一張畫都是獨特的,正如每一個人的面貌沒有相同。只要有自信地用紙筆顏色去訴說自己喜歡的事物,覺得快樂,那就是好作品了。           
當中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位老師很想畫一個挺腰昂首的西班牙舞者,很困難哩,她問我怎麼畫法呢?豈料我說,我也不懂啊!面對孩童,老師也應自比若孩童,所以我只學這舞姿樣子給她看。後來,她自己試畫出來了,竟然非常天真的優美生動。經我的讚美,她信心大增。這說明了讓學生從真實動態的觀摩才是活的學習方式,若以圖畫或照片去示範,繪出的事物雖能仿真也「畫死」了,因為欠奉的就是畫者的心神。

課程完結,我看到的是老師們都忘形地拿著自己的創作,開心欣賞,拍照……課室裡充滿了熱鬧的歡笑聲,這一切讓我感動。而最令我滿足的,就是聽到她們已談論著哪一些好玩,可以如何與學生們一起玩,甚至設計變化出更多不同的創作!
當我踏出學校大門的那刻,知道自己成功了!因為老師也愛玩,教學就樂趣無窮哩。

 
過年時可以畫一幅這樣七彩的揮春了。我特別喜愛這兩句,將來也要畫一幅!
  

 * 與老師們分享了“畫圓點點的女孩”的作品創意,將這份快樂繼續傳開去。
     在此一再多謝“畫圓點點的女孩”!


-- 完 --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暮春小記



    迷濛一瞥朝陽,瞬間又被陰霾霧氣掩蔽,就是這般連日交替。春來的潮濕氤氳,說不上好時節的南方天氣,情緒也黏著。
    這個早晨,陽台上的鳶尾蘭綻開了第一朵花兒,仿佛是送來一個快樂小禮物。我湊向它輕輕說,你終於來了!想起工作室門前的兩大盆鳶尾蘭,搬遷時送去給慈幼中學的校園,如今應已滿盆花簇簇,那雪白的瓣兒,遠看像小白鶴飛舞。很想去探望一下,只怕徒惹相思。我的花兒啊,好好的綻放,春光苦短。雖然你長青的葉條,給我終年滿眼油綠茂盛,唯每年一度的花季,我們必須珍惜這重逢。
    清明回港,順便也到我家的後山去走走,那是港島南區的薄扶林山。很好的行山徑,二十多年來,變化不大,只是當初的小樹已成林,俯瞰山下的高樓也綿密多了。一邊走著,眼睛一邊搜索各種不同的植物。野草叢雜,參差蔓生,當中會有許多寶貝,是母親從前與我一齊行山時告訴我的藥草,例如火炭母、益母草,還有艾草等等。家鄉清明時節,村人採摘艾草搗碎混合粘米粉、糯米粉做成艾糍,我十分喜愛。可是近年尋覓整片山頭都沒一根艾草,環境之變遷,也在無聲無息地被破壞著。
    去年,我在下環街賣花娘處買得一大扎艾草,因一次用不完,我處理乾淨把它急凍了在冰箱。這天撿出來看看,竟依然似新鮮!於是動手做了十來個艾糍。熱騰騰的艾草香氣,咬上的那口感,嗯……這次做得絕對是家鄉的風味!又教我思鄉起來了。

2014/4/15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福報

我終於尋得"好姐"的素食店,那是在去年末的時候,大家見面真是開心極了。
偶爾我帶友人去午餐,好姐總是忙得團團轉,客人絡繹不絕,生意很好。好姐,祝福喔! 
再把之前刊在報上的文章錄在下面,以為念存。          2014/4/15



走過新埗頭街找不著那熟悉的素食店子只怪它的門面太低調似乎要與這窄街上的一列陳舊店舖看齊幾次要走回頭才認出來可是今次我就是找不著它已悄然消失了
去年曾在臉書上貼過這店子的一盤素菜套餐照片許多朋友都說讚都說要來澳門去吃這店子沒有餐牌其實也沒有甚麼選擇雖則有兩個名稱但實際分別不大因為都是瓜菜類一盤子裡可以有超過十個品種足夠顏色的營養再加兩塊豆腐或麵筋然而精彩的卻是那碗米飯滲了紅米糙米一點點鹽煮得香香有咬感還有主人秘製的菜脯我的學生跟我說這飯可以一口氣連吃三碗甚麼菜都不需要已夠滿足了難怪彈丸般的店子客人常要擠到門外等候而全店就只有兩雙手撐起一切工夫外賣的電話更是響個不停客人們都很識趣的快快吃罷自行執拾碗筷放到大膠桶去又把應付的錢放進小櫃面的錢箱中……好一段日子沒來它竟就結束了也許會搬到別處吧但我沒法尋得任何線索原舖位已搖身一變又是一間經營地產的光景蹉跎轉眼無覓處只有我呆呆的站在街心
有間小店比上述的店子更小靠的幾乎就只有老闆的一雙手去做它仍在那偏僻的小巷裡給人們煮著美味的齋菜飯餐而且是絕對的價廉物美幾年下來與老闆談得熟絡了我不時跟他說百物騰貴你的飯盒還只賣十多元加點價也應該啊然而他的回答是過得去就算了許多學生仔幫襯不加了有時見到幾個幹粗活的勞工來買飯盒老闆總問要加多點飯嗎要吃飽啊真是菩薩心腸我對他肅然起敬從前有位開快餐店的朋友告訴我他想向老闆訂齋菜來賣老闆說甭了我教你自己煮吧很易的一派知足的傲氣,讓我覺得他是個隱市高人據說老闆從前是某大寺院的齋堂大廚廿多年前在澳門橫街巷弄裡自置方寸小舖便辭工開店幹起淡薄自給的小生意他大清早已備好飯菜因許多街坊是吃早飯的到中午很旺尤其每月初一十五最火紅不過午後就關門晚上他就會去唱粵曲有時他參與曲藝社開的演唱會也會給我一張票子很高興的每次踏進店門,見老闆一面盛飯菜給客人一面說著笑話都是語帶禪機當我提著飯盒離去他總會說句慢用啦再見我緩步走出小巷臉上的笑意仍滿滿的
我衷心祝福澳門曾有過這麼純樸真情的人與事因為好的東西都逐漸被消失打造繁華的金錢世界賣的盡是冷酷我在此地十年又十年之後這一切和睦美好的小城感動還能餘下多少相信最終都只有回憶而已願善人好事都得福報南無阿彌陀佛
2013/8/9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余善琳的春藤


余善琳  12  春藤  (設色水墨)

    中國畫的工筆繪畫,講求極細緻,就像書法中的精美楷體。除筆氣線條之優美,更要研究實物對象,寫真功夫高度準確。故要畫得好,非一朝一夕。扎馬根基之外,更須訓練心眼的觀察入微。
    這次的畫材,取自日本名古屋城博物館收藏的古代宮廷繪畫。我選出幾幅不同題材的給學生們臨摹,藉此也介紹了中國以外的,同一根源傳承出來的日本畫風。雖然孩子們未能辨識當中的異同與趣味,惟是好的作品,不分界限。此刻的初步接觸,留待他們日後有機會再體會了。
    採用已印色的圓形宣紙,雖絕不能比擬原作的金箋,但亦有古色古香之感覺,讓學生繪畫起來有滿足感。引導描繪時,以每枝每葉,將植物的生長狀態詳細解說,明瞭後始能繪畫準確。雖則學生們未必在一次半次的學習中就畫得好,但我認為起碼也上了一堂生物課了!
    余善琳是個很文靜細心的女孩。這幅工筆畫,在全無打稿,一筆一畫亦絕無重複的要求下,對一個小六學生來說的確不容易。善琳的繪寫,雖是小心翼翼,但畫面比例調控恰當,顯現她的專注能力很高。春的姿態描繪有致有度,頗有氣定神閒的感覺,這是一些成人學生也汗顏的!實在令我讚賞。


2014/3/19
2014/4/10刊於澳門日報

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梁肇員的龍嵩街頭

     梁肇員    17歲    〈布上油畫〉     
        這是梁肇員的第三幅油畫作品。前兩幅作品都是靜物寫生:小盆花、白菜與小魚。若以習油畫的進程來說,繪風景是太快了一點。然而,肇員今年暑假後就升讀大學,轉瞬光陰,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裡,竭盡所能讓他嘗試踏上學油畫的門檻。盡管將來他未必繼續,但對美藝知識的追求,深信此刻的播種耕耘是有價值的。
        指導大孩子學畫,我仍是十分傳統和執著,始終都要求實物繪寫,我從來不肯讓學生臨寫照片,是希望給予正確的視覺訓練。否則,就會錯失許多觀察實物的能力和考驗。不過,唯獨這次,我是萬分不得已的破例了。
由於時日的限制和環境的不便,我只能拍攝一張街景給肇員為畫材。當他一看到這照片,竟是他最熟悉不過的龍嵩街頭,即不禁笑起來!是的,雖是繪畫照片,我仍希望是一個他非常熟悉的景物。而且,落筆之前我更要他親身站到那街角上細察一番。當然,整個繪畫的過程是有不少的問題發生,但這是很深刻的體驗。
我們畫室外的這個龍嵩街頭,上面的崗頂劇院固然是值得繪寫的世遺,亦給我和肇員留下了最難忘的一瞥。因為,我的畫室要搬遷了;肇員也即將離別這個讓他度過快樂童年與少年時光的地方……就讓一切都留在畫中吧。

2014/4/3

2014年4月1日 星期二

雋文街舞


    偶爾來澳門遊的朋友,總驚喜小城細細,文藝節目多多。其實就是因為地方小,要搞甚麼活動都容易推廣,政府又肯投放充裕資金。提升了文藝質素,能否普及於民眾?畢竟文藝的教養是須要長期培育出來的。然而,有文藝氛圍的社會,才能有活力、有希望。這跟某些終日憂憤擾攘的地方比較起來,小城還是很幸福,讓我可以苟安創作。
    無論你這段日子是過得如何,是否忙得完全沒有閒心,但許許多多的文藝展覽活動,都不斷在你身邊開花結果,甚至有俯拾皆是的情況!能否得到你的垂青?其實只要你稍停一步,慢一點觀看,就會獲得時間與金錢都買不到的快樂。這無形的一剎那快樂,讓你緊繃的眉頭鬆開了,呆滯的眼光發亮了,鬱悶的心情被舒緩了……你還能說不好麼?
    三月下旬的澳門文學節,是極豐盛的文藝宴,奈何我是無緣參與,尤其當中有余光中先生的演講。很記得我最後一次聆聽他講「新詩的何去何從」,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怕數光陰!如今,人煩事繁,心中的詩早殞落了。走在車水馬龍的大街小巷,如果我能想起詩,或只有「逃亡」二字。不過,那天的那一刻,一陣叮咚的音樂自街心那邊傳來。
從揚聲器擴大了的叮咚音樂,似乎來自音樂盒,也就順路經過去看了,正是三盞燈的圓形地。圍在周邊疏落的二十餘位市民,以稀奇的眼光觀看著中央的一對男女舞者。從女的舞衣看,就像豎在一旁的「雋文不朽」海報上的美女,以我的理解,表演的是葡萄牙舞蹈。和諧簡單的音樂,雙人舞的每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優雅的慢節奏,他們臉上含蓄的微笑,感情專注。與三盞燈周遭的樓房市街共舞,把對比異趣的場景融合,迴旋出澳門故事。地上放了一本很大的道具書,女舞者躺身在書上,男舞者翻起一頁頁,繼而合上了書,覆蓋著象徵美麗的文學靈魂吧。
表演結束,我與身旁的一位外籍男士都熱烈鼓掌,帶動了周邊的觀眾鼓掌。舞者邀請觀眾可以一起拍照,幾個外傭羞澀笑笑的拿著手機上前。我想,假設這段舞蹈是在文化中心的大舞台上,都不會令我如斯感動!我忘神在剛過去的十餘分鐘裡,好久。
2014/4/2刊於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