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節日平安


這個2014末,節日的感覺總似蒙上不安的灰塵,儘管這城市的人們仍裝飾起聖誕的心情,那些華麗的化妝,始終掩不了元氣大傷之後的容顏,神經衰弱的大腦難以鬆弛,遠近世情紛擾千絲萬縷纏結,目光不知該放在前面哪一處的瓓珊燈火。傷感從何說,消憂?且各自調理吧!
聖誕前夕,發奮地在工作室寫書法,忘我於筆墨中,直至筋疲力竭。黃昏,只盼把累透的軀體盡快回家往。沒等及在子夜彌撒開始前,已窩在暖被中捧著書本迷糊的睡了。夢裡仿佛有個聲音問道:「這就是平安夜了?」我有點奇異的回答:「是啊!」一夜平安。
聖誕日,清早真太寧靜,幾乎連車子駛過的聲音也沒有。在床上想:這就像我剛住到澳門的時候,周圍沒甚麼樓房,空曠得只有鳥兒在窗台偶爾的啼叫,許久以前的日子啊。此刻晨光暗淡,是個雨粉飄飄的聖誕日,我決定不出門的給自己放假一天!
一個人在家的聖誕節目,可以好寫意。早起一杯熱呼呼的伯爵茶,佛手柑的香氣,和著塗了蜂蜜的手做麥麵包,其實與平日的早餐無異,但沾了聖誕的感覺就特別好味道。選讀一些網上新聞,當然不會點擊那些讓人壞心情的!今天會特別看看臉書上朋友們的祝福和動態:自製的聖誕圖片、人在旅途中的見聞……大家都好開心。我祝願普世和平,慈愛降福!而頗有趣的是臉書不管你喜歡或同意否,給大家來一個各人的2014回顧!我看完自己的有點感觸,因為這年過得實在太快,在一個轉捩點上走下來,還來不及太多的思考;過程還未總結一下,拖著的步伐竟仍似踟躕於昨日跑過的萬水千山……而未來一年的旅程又將排著啟航!無論如何,我是幸福的。
房子裡沒有聖誕樹、閃爍的燈飾,只有空氣中流旋著美妙的聖誕頌歌,還有莊嚴偉大的「彌賽亞」,和充滿聖經色彩的歌樂「東遊記」。廚房烤爐裡剛焗好的聖誕麵包,更讓我沉醉在平安甜美的節日氣息中。
燃起小蠟燭,拍一張照片,給美好的時光留個紀念!
2014/12/25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聖誕禮物


匆匆的日子又來到聖誕節。前些日子,母親大壽,闔家聚會,見侄兒們個個已高大得令我要仰頭與他談話了,嘆的是自己又老了幾許!回港過冬至,便思量起要買甚麼聖誕禮物,越想越覺是個難題。送聖誕禮物這回事,通常都是為了給自己的侄兒們,而弟妹等雖是成人,有時為與孩子們高興,總會全給預備每人一份,讓大伙兒樂一樂。年年如是禮尚往來,應節而為。

孩子年紀小的時候,買聖誕禮物很容易,自己真有做聖誕老人的那份童心快樂。孩子的夢想簡單,一件玩具一盒糖果就滿足。越長大一點就逐漸複雜,欲望高了,要求多了,於是我為孩子選擇禮物的考慮就更不容易有意義的要益智的不奢侈的……做聖誕老人真苦惱。

前天與師友談及此事,她教我去買書劵做禮物。這原是我經常送給學生的禮物,讓他們可以自己在書店揀選一些喜歡的書或文具。真是好的提議,而且她還叮囑我要光顧哪間書店是沒有電子遊戲產品的,用意很明白了!由此,當即解決了我的難題,太好了。我想,待到這幾個侄兒中學畢業,我這聖誕老人應該可以退休啦!

想起身邊的一群小孩子們,我每年沒有派禮物的習慣,我會設計一些開心的畫課,講特別的聖誕故事,也曾一起做過聖誕曲奇餅、意大利薄餅……留下許多美好的開心回憶。我相信這些回憶才是最佳禮品,因為多年之後,雖然他們長大了,但仍記得那快樂的一課。

這天我打開一個小小的信封,是一位七歲的小女孩親手畫給我的聖誕卡,那是我剛剛教過她繪畫的「我愛大樹」。我很安慰,因為她學懂了,更能自己運用再發揮。她的信封裡還附有另一片小卡,淡淡的顏色筆寫著:「李老師,我愛你!」一陣感動湧上心頭,眼眶也熱了。孩子,感謝你送我這份珍貴難忘的聖誕禮物。
 
2014/12/21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黃曉甯的我愛大樹

黃曉甯   4  我愛大樹   (纖維筆)
曾讀過一個繪本故事:有一位大叔很不滿自家門前的一棵大樹,因為每天早上太多小鳥飛來,很嘈吵;樹葉又落滿一地,累他打掃;樹蔭太大了,讓他得不到更多陽光……終於忍不住把樹砍掉。之後大叔才發現大樹的好處,悔恨不已。我把這個故事說給孩子們聽,他們對大叔的行為都批評了地球的未來也是孩子的未來,把愛護自然環境的意識深植孩子們的思想裡,正是教育中重要的一項。這次,我的畫題是畫一棵最美麗的大樹
先介紹認識大樹的形態主幹、分枝、樹冠等部分,讓孩子從一開始就能容易地畫好一棵有型的大樹。我給孩子們用粗纖維筆描繪,落筆每一條線都是流利畫出,絕不能重複,更無修改。要孩子學習這樣的繪畫方法,目的是訓練自信心和膽量。然後,我鼓勵他們把大樹分成許多部份,用自己喜歡的圖案或符號,給大樹畫上漂亮的裝飾。末了,若需要填上顏色的也可自由加添。
這個作品給孩子的發揮空間廣闊,有趣和容易的。因應時間允許的長短,隨時可以畫完;更適應他們不同年紀的能力,加減畫中的內容。而無論如何最終都會獲得一幅非常漂亮的作品。
        小小的黃曉甯,笑瞇瞇的抓著大筆,畫出自信十足的線條,童真的符號,令她這棵大樹既豐富又美麗。相信每個人看了都會愛上它哩!

2014/12/18刊於澳門日報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郭思齊的七彩小船

郭思齊   5  七彩小船  (彩色膠file / 油粉彩)
童年時,我寧願要一小盒顏色筆也不要玩具。所以,當我獲得一塊白紙半枝色筆,都會非常珍惜善用。因此,我必得經常努力尋找解決顏色欠缺的方法,這些自學經驗,很是難忘。
和孩子們分享顏色的樂趣,如果你只有紅、黃、藍三種顏色,應如何找到其他顏色?讀小學的孩子很多都從學校裡認識了。我把問題提升一點,例如加一點白、黑;或兩種顏色的比例多寡,就會變出怎樣的顏色?最後一個問題是:如何變出「咖啡」色呢?這個問題我也曾問過一些小學老師,原來真是會讓人一時答不出喔!
這課我給孩子們一個很容易的實驗:利用紅、黃、藍三種顏色的透明膠文件套,剪出自己設計的圖樣,放到亮光下,紅的和黃的叠在一起就出現了橙色;藍的和黃的就看見綠色;紅的和藍的就是紫色。於是他們都高興的玩得明白了!最後,把自己的膠片圖樣複印在畫紙上,塗上三色;重要的是圖形有互相交叠的部份,必須填出正確顏色。最後,把膠片圖像也貼到畫中,一點也不浪費。
郭思齊年紀小小,但主意十足,他毫不考慮就畫好了小火船的圖形,我替他依樣剪好,他就快快填上顏色。我鼓勵他再繪畫一些小船兒在空白的地方。完成的作品好可愛,思齊滿意地笑了。

2014/12/11刊於澳門日報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李卓恩的生日之謎

李卓恩   10歲   (顏色纖維筆/丙烯噴色)

每次與孩子見面都是很開心的,他們會告訴我剛到過哪裡去玩,昨天參加了甚麼活動,今晚會去吃自助餐等等。上星期有個小女孩帶點神秘的向我預告:「我就快過生日了!」小臉上泛起樂滋滋的甜笑,好幸福的期待。所以,我今天提議,把自己獨一無二的秘密畫在圖畫中!大家都瞪著好奇和疑惑的眼睛了,這正是吸引的大前提。
首先我要他們隨意設計把畫紙分成兩邊:一邊代表「日」,我給他們噴上橙黃色;另一邊代表「月」,噴上藍色。這樣做可以幫孩子們省卻塗色的功夫,因為這課的目的有更重要的東西。
「日」和「月」這兩個字,所有孩子都認識,但我介紹了這兩字的書體歷史演變,引起他們對象形文字的興趣。然後請他們在畫紙所屬的顏色上寫出大大的「日」和「月」兩字。最後,我的繪畫謎底揭曉了,就是請他們把自己的出生日期顯示在畫中,不能寫數目字,而是以自己最喜歡的兩種東西,繪出數量來表示。
李卓恩的生日是幾月幾日呢?請讀者數數「日」的一邊有多少個紙杯蛋糕;「月」那邊的小狗有多少隻就知道了!卓恩這作品十分可愛,蛋糕上的奶油很優美,令人垂涎。我想,等她生日那天,我一定請她吃!

2014/11/20刊於澳門日報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何啟揚的英文名

 何啟揚    12歲    我的英文名字(油粉彩)

許久沒見面的孩子們又興高采烈的聚在一起。女孩子漂亮了;男孩子卻有點靦腆的,可會是覺得自己長大了?見了我不知說甚麼才好似的。想起從前我與小女童軍聚會,首先互相認識,大家會玩一個記名字的遊戲,一個一個的名字連接起來考記憶力。
現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洋名字」,英文的、還有葡文的。於是,我就以「洋名字」作為開始話題。我細說了有關自己的英文名字的故事:我不喜歡用洋名字;我要我的外國朋友以中文名字稱呼我;世界上有一個地方與我的中、英文名字都相同的地方——尼泊爾的「哲雲Chitwan」,那裡擁有一個著名的國家公園,是我很引以為傲的哩。
這次的畫題就是要用自己的洋名字作為設計畫。孩子們都很雀躍,把名字的字母都裝飾美麗,有的變身為動物、恐龍,或心愛的玩意,甚至串連成很有意思的圖畫,精彩極了。但這裡我特別介紹何啟揚的作品,雖然他因事遲了來畫室,別的孩子們都畫完了,但他非常專注的投入創作。一邊跟他閒聊,但他胸有成竹的塗繪得十分起勁。
 JASON”,完全表達出一份很有個性的男孩風格,啟揚是長大了!
2014/11/13刊於澳門日報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萬聖節的魔鬼魚

萬聖節有它的有趣故事,每年都說給孩子們聽,今年不說了,孩子們明天上課另有題目。而我從沒想過在萬聖夜我的晚餐是魔鬼魚!
這是我的漁民朋友在海上捕回來的。當我還在稻城旅行時,他傳訊息說要把它送給我,先給我冷藏著,等我回來取!
今晚魔鬼魚到手了,沒想到要自己親手宰割幸好這尾魔鬼魚只是小的,還不太難處理但過程中很有殺生的內疚感!下次,還是告訴朋友:不要再給我了!或是捕到的時候,放回海去,反正他說這魚賣不值錢!
 食譜上,魔鬼魚又稱浦魚,從前正式的魯菜山東)煮酸辣湯,就是要用此魚熬湯,因其膠質豐富。在海洋博物館裡看魔鬼魚,大大的真像遨翔的鷂子,多麼逍遙如今作為桌上菜餚,無論如何,我都會把它珍惜的弄個好菜式。

既然命中注定了,我用苦瓜作配合,加上靚豆豉,新薑——取其辛味清香,最後,做了這個豉汁苦瓜炆浦魚。味道如何?我給自己90分!非常好滋味,相信我對得住這尾魔鬼魚了。
感恩!

2014/10/30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梁卓熙的蕃茄寫生

                                                梁卓熙  15  蕃茄寫生  (油畫棒)

      我很幸運的,這十多年來看著一些孩子們由幼兒階段一直走上小學乃至中學,我好比他們的父母,有更長時間的相處,這是學校的老師們所不能比擬的。而且,在漫長的時光裡,我們都有美藝包圍著。若說當中我曾有過的困難,就是與各位父母們都一樣的,面對孩子的少年成長期!不過,我較容易是因為能客觀看待,大小問題會在畫課中感覺出來。
每個幼兒都愛糊畫亂塗,這是天性。不過,稚子的筆跡,有時亦有故事。梁卓熙小時候畫過一幅汽車爆炸圖,強烈的圈線放肆地繞滿畫面,看來是很盡情的發洩。一般的老師可能不會接受這樣破壞力的圖畫,但我很喜歡,至今難忘。卓熙的整個小學階段,畫作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色彩,他是快樂自由的。不過,當踏上中學,被規範了的寫實學習,的確考驗了他的耐性,有時甚至提不起勁。我也曾想過放手,讓野馬兒自由奔跑吧!可是他終於又繼續努力。我覺得他很喜歡談笑,於是我們在繪畫時多了朋友式的交談,讓他輕鬆一下,增加了解和鼓勵。
        這幅蕃茄寫生,我選擇了一個特別的排列角度,讓沈悶的實物構圖有了新意,除了加強吸引力,亦希望卓熙繪畫時多點樂趣。無論是否在藝術領域裡,只要肯付出多的堅持和專注,打好結實的基礎,卓熙將會是一個具創意的人才。

2014/10/16刊於澳門日報

魏凱敏的石膏鼻素描

 
魏凱敏  14  石膏鼻素描   (炭筆)

畫室中,習素描的這班少年人,女孩子是特別細心的。她們每課整整兩個多小時坐在石膏或實物面前,既安靜又專注地默默打著線條,全不受旁邊的男孩們竊竊私語或談笑的干擾,很令我佩服。不過她們極少發問,似乎沒有一點疑問似的。待到我發現錯處時,可嘆白白浪費時間了!有時,以為能完成上一兩幅素描,應有一定的認識吧,可是到了下一幅遇上相同的問題時,終究仍是未明白!只能怪自己教得不好了。所以,我常說:大家一齊努力吧。
魏凱敏由小女孩成長至今亭亭玉立,溫柔恬淡的樣子一點也沒變改。她的畫作細緻,有時也過於嚴謹了,不過幸好進度還不算太慢。她的石膏寫生很精緻,雖然這不是我的要求,但我仍願意給學生有自己的性格去學習,找出自己的方向。凱敏也是很少發問的女孩,不過她的每一幅畫作都比上一幅進步,證明了她是很努力的摸索和觀察,眼光也越來越磨練得準確了。我很相信在未來踏上色彩寫生的課題,她會學習得更好,

最近,對畫室同學們偶爾的高談闊論,凱敏會輕輕的轉頭一看,然後笑了,但她手中的畫筆從沒有鬆懈過……真的很欣賞這個女孩!

2014/10/23刊於澳門日報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陳浩堯的石虎

                                                          陳浩堯    14   石虎 油畫棒

指導學生繪寫實物,除了符合該實物的形狀透視比例,追求色光對比之外,要能表達實物的質感,才是真正完成。經歷這些基本功訓練,對藝術的觀察力和智慧的培養,將來要做創作,便無往而不利。
看著浩堯由小小的孩童到今天已比我高出一個頭的少年人,對他的瞭解是不言而喻的。除了繪畫,他更是我書法學生中很有表現的一位。雖然他不是挺用功, 但他是個發展平均的孩子。欣賞他的,尤其在關鍵時刻,他就會奮進起來的給你驚喜。所以,這也證明了他是個天資聰明的人。只盼望他逐漸成長,更懂得提高自我調控能力,必會有一番成就。
教浩堯繪畫,其實希望發掘他內在一些潛能,也有愉快的成功感。要他寫書法,是鍛鍊他的毅力,知道自己能克服困難。這些體驗,會不知不覺反射於他日常的學業之中:不會氣餒!
這幅「石虎」,物品雖只是低廉的工藝品,但卻是很好的模特兒,我總希望有學生能畫好它,讓它付予神采。浩堯做到了,雖然比例上仍有微小的缺點,但石頭的琢磨手感、冷光是給透露出來了。

        

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黎俊溢的瓜菜寫生

黎俊溢  17        瓜菜寫生    (布上油畫)
執筆寫這篇文章之際,回顧了黎俊溢數年來的畫作,由實物、石膏的素描寫生開始,他每個星期日都在畫室默默磨練,他比別的同學奮進,能完成的基本素描也較多。雖然成績仍有缺點,當面臨色彩畫的寫生,就考驗了他先前在透視上的鍛鍊不足。然而色彩仍是他可以掌握得較好的,這也許受了整個童年的兒畫學習,更可能是天生的能力,畢竟他是個熱愛繪畫的孩子啊!
數月前,我讓俊溢嘗試布上油畫的學習。一方面因為他還有一年就要中學畢業了,另一方面畫室需要暫停,讓他學習的時日更見短促,使我不得不焦急起來。當繪畫的媒材一旦轉變,學生會感到既新奇亦困擾,最大的問題就是操控油彩。雖然兒畫的階段也有玩過,但那是自由塗鴉,快樂得很。而面對將眼前的實物逼真寫照,真不是容易開始的。不過,一切都是很好的經歷,習慣之後,樂趣就無窮了。
這幅瓜菜寫生,除了白菜葉子的亮點、細脈的分支,與南瓜囊層次鉤勒是經我指引,其他都是俊溢自己摸索。雞蛋的色彩最難,但他拿捏得算準確;南瓜很有甜的感覺;背景不平塗,這是我常強調有光和空氣流動。
對一個大孩子的第二幅油畫習作來說,我的要求也許太多。俊溢踏上高三學年了,我和他要把握時間,深切期望能有更大的進取。
2014/9/25刊於澳門日報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肥肉


書名:《肥肉
主編:朱贏椿
出版: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

當第一眼接觸這書的封面外觀定必有著一點震撼的感覺。伸手捧起,沒有慣常的封面書題,只是放大得滿滿的一塊豐腴五花肉的真實照片,加上書的三百多頁厚度足足超過3釐米,讀者即被這塊「肥肉」顫動心靈,難以抗拒的要翻開細看!的確,這塊「肥肉」,從扉頁、前頁、乃至往下…無論編輯內容、裝幀設計或插圖,皆令人有連連不斷拍案叫好的驚喜。
打開扉頁,先就有一段細小說明,幽默地忠告讀者若感覺封面令你不安的話,教你翻轉背頁換作封面,上面有一塊小小的,凸面印刷成的,可愛的紅燒肉!倘若讀者還是不接受,它建議你可撕掉這封面便是!跟住的前頁,是排列印成的「壹市斤」肉票,這勢必鉤起許多上年紀讀者群的無限蒼桑回憶。於是,大概沒有人能放下這塊「肥肉」之書,必得貪婪的品嘗下去了。
本書構思這樣的一個題目,邀請了近百位不同背景和年齡層的作者,大家在命題下各自發揮肥肉的故事,平凡而刻骨銘心,讀來趣妙雋永。肥肉之於中國人,無論從歷史遠古乃至近代,絕對是一份抽動心肝腸臟的情意結,其特殊的感情和價值觀,是世界各種食的文化中難有類同的。雖然時至今日,各類吃的潮流風靡,「瘦」的鼓吹盛極,但中國人的心眼下,對這塊肥美的凝脂,總還是念念不忘。因此,書中一段段有笑有淚的、牽愁惹嘆的,甚至是且讀且嚥唾液的文字,皆是百般滋味的好「肥肉」!茲引以下幾段給讀者分享:
曹文軒《關於肥肉的歷史記憶》:「若是你提了一塊長條的肥膘肉走在路上,引過許多欣賞的目光,聽到有人讚美說“膘好!好肉啊”的時候,你就覺得今天是個大贏家。若是你提了一坨沒有光澤的瘦肉走在路上…你就覺得你今天是很失敗的…」
呂敬人《在文革中蹭飯》描繪吞吃一塊肥肉:「那一塊塊碩大的肥肉塞進嘴裡,輕輕一咬,一股像酒心巧克力一般的豬油頃刻溢滿喉頭,顧不得燙得直咧嘴,這熱豬油順著食管往下流,一路滋潤了全身缺油失靈的內臟器官的所有部件,使蠕動的胃腸得以正常運轉,這是一種何等的滿足感。」
今人吃肉,已覺滋味不再了。但讀喻恩泰的《肥肉》寫得很有意思:「直到有一天,來到了香格里拉。青山綠水間,支上鐵爐,燒上炭,烤起肉…連著骨,夾雜著小部分肥肉。微醺頓起,站在草原上,我望向藍天,自己對自己說,原來古人們吃的肉是這個味道…一口口吃下去,脖頸間濕了,滲下來的不知道是淚還是汗。感動到了極致,人的心理會有一絲絕望,這一頓吃下去,今後怎麼辦?」
主編朱贏椿,自二零零八年起策劃,經歷多年聚稿,輯印成書。當中除以作家為多數外,有學者、藝術設計家、出版人;也有營養專家、演員、企業者、退休公職人員和中小學生。作品除以散文為主,亦有詩歌、小說、微型繪本乃至短訊!包羅層面廣闊。較特別的是幾篇來自德、日、韓、美的外國作家學者,也參與了這個肥肉的談論,並附有原文。個人覺得特別的一篇是由一位古琴家所寫的《燕瘦環肥》,由肥肉聯想至唐宋審美趣味與古琴的變遷,雖是看來風馬牛不相及,卻又暗示了從歷史察看國人內在的根源觀念。
本書的編彙,目錄以「燻」、「煎」、「燴」、「炙」、「汆」數個主題章節,但看來並非貼切的去分類,想只是增加趣味性而已。不過,最後一章「脫脂」,卻是談論素食,而當中兩篇更是由出家人執筆!主編在「編後」記述:二零零九年,他因機緣去拜訪一位僧人……師父知道他要出這樣的一本書,沉吟片刻,問可否不要出這樣的書?但主編說已花了兩年時間約了許多作家的稿子,而且作者的稿費和所有盈利都用來捐助給貧困地區的小學改善學生伙食。最後,「這位慈祥的活佛師父也成了一位特殊的、不吃肉的《肥肉》作者。」
相信讀者們也會很想如主編所說的:「大家可以坐下來放心地品嘗這塊醃了五年的老鹵肥肉了。」
2014/8/10刊於澳門日報
後記:
讀完這書之後,那份誘人的肥肉滋味,竟在心頭揮之不去從未有過的一股欲望升上了喉頭,我終於忍不住上市場去買了一坨五花肉。顯一顯身手,既想吃又不想太膩的吃法,就弄個「糖醋五花肉」。大家賞面試試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何在恬的寫生小瓷偶

何在恬  14  寫生小瓷偶  (布上油畫)
由兒童畫步入真正的藝術門檻,逐漸成長的孩子,有的自覺長大了,希望有新的嘗試,可以畫成熟的習作;有的卻未必能投入新的學藝方式,就把興趣轉移,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學習藝術。在素描的階段,有的學生繪畫進度較緩慢,也許這是很枯燥無味的,沒有繽紛色彩,面對呆板的實物,大大考驗了他們的耐力。我時常也思考這問題,是否要那麼執著呢?會擊退了孩子的熱情,因而放棄是很可惜。於是,我必須要因人而異的轉變教學方向了。
我的授藝可能較嚴謹,但總的希望孩子打好基礎。所以,我從來反對以平面圖畫作範本臨摹,堅持必須對實物繪寫,因為那樣才能學習觀察和感覺物像,畫出來的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畫作。這重點是要眼睛消化了物像,用心體會,然後由手、筆、油彩把它轉移到畫布上,完成繪畫的行為意義。我常跟學生說:「把死物畫出有生氣才是成功;別把有生命的給畫死了!」

何在恬提早結束了炭筆素描的學習,開始了布上油畫,這果然給了她強烈的新鮮感我看到她積極起來了。我給她一個可愛的瓷偶,配上特式的布藝背景,雖然透視與光暗仍有缺點,但瓷偶亦算很有活潑感!我可以預期,在恬會即將進一大步了!
2014/9/18刊於澳門日報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鄭子悠的小雞出動

鄭子悠   6   小雞出動 (水墨 )

與孩子們玩中國畫,第一課的長直線條,他們描出的無論是小屋或高樓大廈,都令人驚喜。進入第二課的短小弧線學習,卻出現點兒難度了!這卻給我們很好的啟示。
小孩子對大幅繪寫原來比想像中容易,因為他們天真率性,筆觸大膽開放而見不羈之趣,這是有顧慮的成年人所不能及的。不過,當小孩子要拿著陌生的大毛筆繪寫細小的東西時,運筆講求方向操控,他們就較難明白,小手也不易適應。所以,老師需多加耐心,甚至執扶小手,引導他們重複學習。當然,在一次的課題練習是沒可能成功,只作為一點認識便可。而我最大的領悟就是:給孩童最早的藝術天地,不應囿於成人的規範學習中,要盡量自由開放,因為他們天真的閃爍即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黯淡下來!所以,奉勸老師與家長們,切勿過早訓練孩子變成早熟的「老小人」!
小小的鄭子悠,兩年前認識她的時候,她是那麼嬌小。有趣的是她很勇於回應我的問題,充滿童真;當繪畫遊戲遇上不懂的時候,她即會淚如雨下,把畫紙濕了大片!我從不呵寵孩子,只是慢慢鼓勵她繼續,讓她明白原來一切並不困難。現在的她,面對這次困難的課題,自己一筆一筆用心去試,一只兩只三四只…成群的小雞就跑出來了!子悠高興的笑了,她長大了!
2014/8/28刊於澳門日報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蘇子軒的即席揮毫書法

  

         學生們埋頭苦練書法,勤奮用功,逾多年而籌辦展覽,過程確能提昇他們的進步。不是為展示而寫,目的是要習慣持久鍛鍊,加強技巧和領悟力。學書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身邊的幾個大孩子,有了這些時日的浸淫,鞏固根基,對他們將來無論是再行自修,或是作為怡情養性的興趣事業,都是一件「寶物」。

最令我難忘的是在去年書法展後的一次即席揮毫聚會。這種雅集,流行於傳統書畫文藝人中。我並不熱衷這種雅興事兒,但想到也該讓學生們親身經歷,就聯誼了學生的家長親友,舉行雅集,重點是藉此給同學間互相觀摩,在聚眾陌生的場合,落筆揮毫,訓練膽量。雖然事先有所準備,各人仍抱著戰戰兢兢的心情,抖擻提筆。其實,我告訴學生們:即席揮毫通常不一定寫得好字,書法不是花巧表演,要環境與情緒,和諧心神才會有好作品。不過,觀賞這些「初試啼聲」之作,他們每幅都有超越自己的成績,實在可喜。


蘇子軒即席書寫《北魏雲峯山論經書詩》刻字的五言集聯,此種字體講求雄勁跌宕。子軒臨場書寫,不露怯態,以原碑差不多相近的六寸見方大字,運筆用墨沉著穩健,完成的聯字結體有致,值得鼓掌!子軒於九月即將赴美國攻讀大學了,在此祝願他學業有成,鵬程萬里!

2014/8/21刊於澳門日報

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杜海韜的素描

杜海韜  13   素描寫生  (炭筆 ) 

        帶孩子們從兒童畫的階段踏進繪畫藝術的門檻,可以說是學畫的一個轉捩點。就像是由小學升上中學,由童年走上少年,無論生理與心理都開始有莫大的變化了。我藉著傳授畫藝,觀察了他們的變化,展開了較多的藝術與人生的話題,希望給少年人由淺入深的,多點認知和鼓勵。我們不一定須要在藝術上獲得甚麼成績,藝術最原始和最終之目的是讓我們的人生豐富一點,快樂一點而已。不過,要學習任何學問,就必然接受困難,才能明白真理。
        當孩子們開始上第一課素描基礎的時候,他們都自覺成長了,既喜亦驚。接受新一套的繪畫方式,要求漸高,慢慢就考驗了他們的耐性和信心了。於是不少學生會經受不起磨練,更以升上中學之後的其他壓力,功課考試漸多,就不再繼續了。我曾苦思這個問題,是否要求太嚴謹而讓學生離開藝術之門了?這矛盾的問題,令我多番審思,最後我還是堅持下去。好的東西豈能唾手可得,正確的理念要堅持。
杜海韜一向是個沈靜的男孩,他心思十分細密,從兒童畫時期,他已很有構思創意,同時看到他在畫技上的渴求。當開始習素描之後,他十分勤奮,每一幅的進度都不斷提升,難能可貴。

2014/7/31刊於澳門日報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李彥孜的舊樓與新廈

  
李彥孜   5   舊樓與新廈 (設色水墨 )

    對李彥孜來說,這幅畫可能是她的第一次,執起大毛筆,站懸腕,點墨落筆,繪寫那麼長長的線條在宣紙上。五歲的她,肯大膽嘗試,讓我驚喜。
    教年紀小的孩子畫中國畫,我不會有要求,但作為啟蒙也必須有正確的開始。要一下子改變他們平日執鉛筆的手勢固然困難,但只要在過程中提點便是,做不好亦不勉強,將來機會仍多。懸腕站立去落筆,就是幫助執筆的手勢較自然和容易,這正是許多成人學習中國畫時的弱點,無法打開手與心的闊度和膽量。
    由於是偶爾給孩子嘗試中國繪畫素材,所以不會以中國畫的基礎方式教授,只希望他們玩玩、認識。以孩子最易掌握的房屋為題材,用西畫的自由意念給他們創作。可以畫鄉村小屋,也可以畫城市的高樓大廈。我先來一次極簡單的示範,目的是給孩子們信心,也讓他們知道如何不拘細節的去繪寫。當然,一些孩子非常有心思,設計出特色高樓大廈,甚至異想的空間!不過,年紀小的孩子,畫了成堆層層疊疊的小村屋,都十分可愛。
    彥孜的這幅畫,給我第一個感覺就是很有澳門風格的新舊對比。前面是早期的舊樓房,而後面是高高的大廈。她筆觸鮮明,尤其圈線,一揮而就,很神氣!

2014/7/24 刊於澳門日報

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繪畫與比賽的矛盾 ── 孩子心靈上的疑惑

  麥景智     8歲       澳門街     (纖維筆速寫)  

剛升讀小三的麥麥,最近參加了一個寫生繪畫比賽。他的媽媽告訴我,他畫得很不開心!我看著他小臉上的大眼睛,一向機靈活潑的神采頓時泛起一絲失落。我說:「到底怎麼了呢?」麥太說:「當時我在現場看著,他先畫了前面的一間屋子,蠻好的,後來卻發覺有棵樹在屋子前面,他就擦掉所畫的一切,之後,繪畫的情緒也沒有了!」我說:「為甚麼要用擦膠呢?我不是教你繪畫不須擦膠,要畫就畫,你在畫室從來都沒擔心會畫錯,每幅畫都畫得精彩,我不是說過:沒有畫錯的畫,覺得錯的其實也是有趣嘛!」曾經多次有家長跟我說過:看著參賽寫生的孩子,很多並不是看著景物寫生,而是把老師預先給他的畫畫熟了,現場就默畫出來,不須抬頭看看,只背對著所畫的風景而畫……甚至是繪畫一些完全與風景無關的東西。
這些繪畫比賽的事實,早已是澳門一直以來普遍的「閒聞」,沿習因循,不少如今獲獎的藝壇新秀精英或可能都是這樣子訓練出來的吧!師生們無論教畫或繪畫都是以奪獎為目標。對啊!為了奪標、出名,使出任何背道而馳的手段似乎是無可厚非,可是,離棄美育的真義,讓孩子過早接受利害得失的壓力,天知道我們是在損害幼小心靈以至人格上的培育,其影響深遠。記得我曾在多次的講座裡強調不要太為參賽而繪畫,參賽也要抱遊戲心態。小孩子日常面對太多的比賽和考核,學科的、體育的、甚至藝術中的樂器學習等等,都是嚴格的考試,為甚麼不能留下繪畫作為一點釋放情緒、娛樂之用?也許,在一切教育制度、人事與世態要求等等問題下,都不容我這個無名的完美藝術主義者辯說甚麼,但面對孩子們的遭遇,我不禁擔憂自問:在我身邊的孩子們,會否因為接受我的天真教學方式而在學校的保守教法下變成不合格份子呢?會因愛反成害?
在孩子面前,我通常不作範畫,多元引發他們思考想像,主動表達自己。我在教學上花費的精力與時間足可以為自己完成很多創作,何苦如此?為的是給予孩子心靈的美育。我可能不是個好的繪畫技師,但我無愧作為一個實踐心靈快樂的老師。我問麥麥:「其實說真的,你跟我繪畫開心嗎?」他展現甜甜的笑意:「開心!」我說:「若你回到學校時,就要依老師們的指導去學習;當來到我的畫室時,你盡情自由地做自己喜歡的就行了,最緊要是開心哩!」讀中三的大女孩碧怡,她也參加了那個寫生比賽,而她的說話更令我更感動。她說:「今次比賽我沒有做任何練習,畫起來覺得很輕鬆愉快,隨心所欲。不過,通常得獎的人都是有練習的。」
一切的成長過程都必須經歷矛盾。我與孩子們會繼續慢慢學習、反省與進取。許多問題我難以即時解決,亦可能解決不了。逆流而行,但我自信仍是個勇者!

2009/11《同趣文藝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