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香港心畫書學會二十週年作品展






 李毓明作品

當接到香港心畫書學會來澳門展覽的請柬,一則十分欣喜,二則感嘆時光飛馳。猶憶二零零二年該書學會首次來澳門展於盧廉若公園春草堂,盛況空前。其時筆者以《同趣文藝》季刊主編,與書學會創辦人李毓明先生進行訪問,寫下《漫談書法的學藝、潮流與發展》記錄於季刊的第4期中。心畫書學會不覺已經歷二十年光陰,浸淫在書藝瀚海中的學員,更由最初的數十人增加至今為一百七十人,可見習書法的盛情!更因李毓明先生的教學熱忱,產生一股強大的凝聚力,令書學會有如斯壯觀的成績,於港澳乃至兩岸皆為不可多得的藝術團體。
李毓明先生性情溫厚隨和,與他談書藝尤其暢快,他是一位有教無類,而且絕不保留地,為學生孜孜不倦的老師。從培養學員扎根、強化基本功、解構理論乃至最後引導創作;更不時鼓勵參與對外的比賽、社團的公開揮毫活動,目的在增強信心與磨練。所以學員每談起老師,都會異口同聲地讚譽這位超級好老師。學藝的熱情也隨著老師的悉心指導而努力進取,心畫書學會的成就都是李毓明先生的心血。
執筆此際,翻閱一九九七年心畫書學會第一次師生聯展之場刊,細讀當中黃兆顯老師之序文,復令筆者心懷敬念書法之體悟,數十年努力亦不足遠。此文雖然是當年給毓明先生之序,二十年了,仍然是很值得我們在書道上不斷思考探索的。茲錄於后以為重溫及分享:
“陳素菴序其浮雲集云:「唐書家虞褚歐薛,皆本二王,然無一人酷類二王者,故能成其虞褚歐薛。向使筆筆而有之,豈惟非二王,并其虞褚歐薛失之矣。」夫性生於天,才出於氣,氣之清濁,各有異稟,不可力強而至。故虞褚歐薛,聽其虞褚歐薛可也。李子元亨毓明,無碑不學,無帖弗習,其所學習者,初皆似之,今則不似矣,亦虞褚歐薛之類也。意虞褚諸子,初皆必類二王,其終則取神遺貌,發其才氣,各自成體。猶薑桂同地而生,辛香其本性已也。兆顯以元亨既變其所習,成其體製,又順其書學會之立也,著其裒集素所稱意,並其弟子之能步趨者,展而示之,庶可以廣視聽,除驕吝,接於大方之家矣。世之物理無窮,惟誠能極其至,元亨謹厚,必能盡之。強圉赤奮若孟陬黃兆顯序於杜若書堂。”
本年將盡,澳門的藝術展覽踴躍紛陳,而心畫書學會之作品展,集一百三十多人共二百七十多幀作品,於澳門博物館大炮台迴廊展出,必然可觀,亦是港澳書法愛好者一次難得的交流,不容錯過。
展期:20161222日王29日上午7時至下午7
1230日至下午3

刊於2016/12/20澳門日報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Ronald So的聖誕樹


Ronald So     聖誕樹  布上油畫
在給我牙齒治療的診所裡,候診室擺滿了大大小小的油畫作品,不時有添新作,色彩悅目,這全都是醫生的孩子們的作品,讓人感覺溫韾。有藝術品的地方,永遠都會讓人愉快!牆上的空間有限,掛著的畫時有更換,但有一幅小小的聖誕樹,一直掛在那裡,度過了兩年的聖誕節。每次到診所,我都細細欣賞,越看越喜歡,感覺它有大師的風範!
我從小就極盼望有一棵聖誕樹,就算是最小的一棵也好…可惜沒有實現過!每個孩子或都會畫過聖誕樹,但我畫的聖誕樹最差勁!長大後,我當然可以去買一棵聖誕樹,但情懷已不再;我教許多孩子畫漂亮歡樂的聖誕樹,但我不敢再去畫自己的聖誕樹了。
構圖極簡單的小品,只有一棵聖誕樹,沒有繁多的飾物,藍色深邃的夜幕,地上毫不經意白皚皚的幾筆積雪,多種綠色層次的聖誕樹,半明半暗簡單利落,而樹頂的星兒與光華,透露著孩子的夢想…這是我對作者Ronald So的聖誕樹的解讀。原來繪畫這作品時他才八歲,相較近作,聖誕樹仍然是魅力不減,這是是樹9bq5yc 4孩童剎那間可遇不可求的神來之筆。雖然我沒有看到他是如何作畫,但取的就是天真吧。寄語Ronald,珍惜這幅聖誕樹,願一切平安喜樂與你永在!
2016/12/15刊於澳門日報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魏凱敏的消失陋屋




魏凱敏    高中三   消失的陋屋  (布上油畫)
有説年紀大的人總是愛回顧舊時,但我會刻意或真的失憶,將煩憂的、不願記起的事物褪掉。我的澳門歳月,最寫意的仍是像個遊客一樣,拿著相機漫步大街小巷,入畫的鏡頭儲得滿滿。年月累積起來,早已迫爆了記憶體!
今天的澳門被咎病行路難,但於我仍是自得其樂,因為澳門是那麼小,很多地方都能安步當車。每天走走看看,這城市的劇變,膨脹的發展,人們接受生活永無休止的擁擠。然而,作為喜歡文藝的人,不同的感觸都是創作的來源。
在三巴門短窄的新勝街,馬路兩旁排列老舊的樓房,總覺得它們就似老人家們,默默佇立在停滯的時光裡,看著劃過眼前的大小車輛,無言地目送日子溜走。這幅極富破舊之美的樓房風景,給魏凱敏搬到畫布上再呈現,足令澳門人興慨歎之情。奪目的藍白帳篷被風撕扯出破爛的自然姿態;門牆經歷新舊髹色、斑駁剝落的交織,組合成豐富藝術韻味。凱敏的筆觸如斯柔和細緻,惟有屋頂上的落地生根,頑強生長的樣子讓她猶疑生澀起來。所以,活著的東西,實在寫之不易,而這正是永遠要學習的真諦。
近期路經此處,陋屋已消失。可幸往昔的面貌已定格在凱敏的作品上,成為永恆的風景了!
刊於2016/12/8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