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黃曉甯送給媽媽的盆花

     
 黃曉甯  7  送給媽媽的盆花  (布上丙烯)

我們在逐漸成長之後,累積了各種人生經驗,對事物的要求和喜好亦隨著個人見識而變化,但不少人卻會在一些極簡單的自我問題上因複雜化而難於表達。當成人面對一張空白的畫布,你可以回復兒童的心智狀態去繪寫你心想的東西嗎可能已不行了,因為你沒有了天真的想像和膽量。因此,藝術人難得的是永遠保有不變的童心
不過如今的孩子也被框架式的教育控制經常要極力鼓勵他們下筆畫一條利落的線,因為怕畫錯,更遑論糊滿一紙的油彩了!這次我給孩子們一張油畫專用的木框畫布,以丙烯速寫一盆燦爛多彩的花,是送給媽媽的禮物。我示範一筆沾多色,簡單兩三筆,絕不複筆就完成一朵玫瑰花。他們能領略多少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放膽落筆!桌子上擺滿的花不一定全畫,揀選喜歡的便行了。花兒畫好,在花的空隙旁側點進綠葉和小星花,最後自己設計一個瓶子或花盆就完成採用丙烯顏料,取其油畫效但較快乾,易抹處理。
黃曉甯的作品非常自然天真,尤其花瓶的繪寫,質感豐富立體,全無刻意矯飾的筆觸,流露著大師的韻味,十分難得。其實,最珍貴的是繪畫過程,曉甯全沒一點猶豫,滿有主意的落筆,她畫得開心的樣子最讓我感動,這份藝術的美是永恆的!

2016/7/28刊於澳門日報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梁皓茵的下環街一景

     

 梁皓茵  14  下環街一景(布上油畫)
很多澳門居民一定對這幾幢在下環河邊新街的舊樓很熟識了,因為它對面就有一個巴士站,是人們等車時都會看到的一道風景。我經常在這裡等巴士,十多年了,雖然不是每天,有時更在那樓底下匆匆走過,行人路邊的檔子,賣漁具五金的舖子,一切似乎不會變改。然而,在下環街的老舊樓房中,唯有這幢樓房頂上長了大樹,而且生機勃勃!漸漸地,它累積了我對下環街莫名的一份情愫,每次在巴士站與它對望,總讓我幻想澳門老日子的故事,或想寫些透含淡淡煙茶的小詩……總怕有一天會失去!小城舊風物,耐不住繁華經濟的壓迫,趁未化為歷史之前,留影剎那吧。
澳門的學生經常只懂選畫世遺或旅遊點,廣告式的繪畫,忽略了把自己澳門人生活的周邊環境寫真,其實創作元素是要從生活中去尋找、反映才更有意思。這次梁皓茵要實習新的風景畫,我就決定讓她嘗試體會這幾幢舊樓房那非一般的美!
皓茵的繪寫,由開筆至完成,我只在遠處不時探看。她的投入感、奮進心和藝術觸角,都讓我感動。這幅作品畫得較急速,雖然有未算完美之處,但偏卻有其可愛之處。我靜靜的看著,那種在巴士站對望的感覺又出來了!
有興趣欣賞皓茵畫作的朋友,可到塔石青少年展藝館,展期至724日。

2016/7/21 刊於澳門日報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悠油畫繽紛”7人聯展——七子的成長路


 


難得的機會讓幾個青少年聚合,辦了他們的首次油畫展,這當然先要特別感謝教青局的贊助支持。雖然初試啼聲,所展示的作品以寫實為主,顯示了他們都是從實物寫真扎根走來,每筆每色皆見功夫,很是難得!
七子,大男孩:蔡宇恆、黎俊溢、陳浩堯和麥景智;大女孩:魏凱敏、何在恬和梁皓茵。他們來自不同的學校,而相同的是由幼稚園或剛讀小學就來我的畫室。我們每個週末日都聚在一起玩繪畫,充滿歡樂與笑聲,多少趣味童真的作品,就畫滿了他們童年歲月。我有幸陪伴他們成長,更辦藝展讓他們留下美藝的回憶。然而,自從升上中學的這群少年人,正式進入藝術的門檻,就開始經歷磨鍊的吃苦階段了。一步一腳印,耐性加毅力,這七子,今天終於看到了果實!不過,這些果子或仍帶著一點青澀,但在陽光水土的滋潤下,成熟必然可待!
回想七子剛上初中學習素描時,在我嚴謹的要求下,一筆一線、透視光暗…真不容易,他們身邊不少同學會止步、放棄。雖是無奈,但循循善誘是我的責任,他們肯堅持的話便能更上一層樓,收穫又豈只是藝術呢!七子之中,蔡宇恆、黎俊溢和魏凱敏都是在素描方面完成較多畫作的,能在基本的石膏寫生上長時間下苦功,除讓他們的根基更扎實之外,其觀察力亦相對成熟。當然,每個同學有不同的個性與能力,在踏上色彩畫寫生時,各自的領悟和喜好開始表現在畫作上,我就要依其方向去瞭解和引導了。
陳浩堯對題材有自己的喜好,他的觀察力很敏銳,“歇息”的狗兒和海浪、“划船孩子”的襯衣與木船,其辨色與質感俱佳。
麥景智與梁皓茵現在剛讀完初三,他們的畫藝是前途無限的,我感受到他們內心有著一團火焰。兩人相同的,是用色夠膽量,繪寫的速度快。景智從苦瓜洋蔥的細寫,至“酒肉”的速寫,我知道他在變化中;又從“鄉下”的泥壁窄巷,到“秋色”的層次,景智需要的是再多一些時間,慢一點點,他會把節奏調得更美!皓茵在繪畫上的熱情是難能可貴,她“早餐”的麵包呼之欲出、“鯇魚頭”和“下環街一景” 的顏色觀察力,進步令我讚嘆!
欣賞魏凱敏和何在恬的作品,真的人如其畫,她們都是那麼優雅靜謐。我非常欣賞“寧靜午後”那種精緻的繪寫,凱敏真是表現細膩的高手了!在七子之中,也許以她最能走出自己的格調,如詩一般的美,令觀者難忘。在恬比較閒適,她繪畫時候冷靜的神情,輕鬆而自信,且看她 “凝望”中的貓,或可覺得有神似之處吧。
七子中的大哥是蔡宇恆和黎俊溢,他們都快是大學二年級生了,畫齡也是最久的。俊溢孩童時對繪畫的熱情隨著成長而轉向,他醉心讀歷史,但基於年幼時的培養訓練,看他滿有鄉情的“古厝”,我知道他若甚麼時候想再執筆,只要順心的一刻而已。很記得在寫實作品之後,我要他嘗試創作一個想像的作品,他就畫了“夢境”。他的童夢,很讓觀眾猜謎哩!相對於宇恆,他的扎根很實,繪寫也求細密。在另一方面他也很喜歡動漫,正因如此,當我要求他踏上創作較抽象意識的題材時,他就有湧泉般的靈感了!他的“無題”有躍動的心臟、“窗櫺”讓觀者透過有限的框框去看無限的宇宙…再看“網絡”便感到人仍是被操縱著的啊!
以上都是我以觀眾的角度欣賞七子作品的感受。看這七位青少年人各自演繹其油畫歷程的展出,那份盡心的熱情,我謹致以無限祝福!更期望喜愛藝術的各方朋友予以鼓勵和支持。
地點:塔石廣場 青少年展藝館
日期:2016712日(開幕)至724

      每日12時至20時 (星期一休館)







刊於2016/7/19澳門日報"文化視覺"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書法獨樂 ---- 在書展中的書法展




        半年前偶然與“一書齋”談起,擬請我的學生們在本屆書市嘉年華上舉行書法展。本已無心辦展覽的我,卻想着這也是讓學生來一次磨練的機會,更感到閱讀與書法當然可以結合為藝術創作,實在是個好主意。於是,數月來在平日課堂閒餘,尋書索句,拾取人生雋語、勵志楹聯,讓學生各以不同書體鍛煉、琢磨創作,是一段既愉快而有挑戰的過程。
        寫書法如讀書,時需淺斟細酌。若只是浮面過目,舞動紙筆,就流於虛空貧乏。讀書表現個人的學識修為,書法更顯露其人之心性。因此,書越讀越廣識,字越寫越謙厚。而因為閱讀而愛上書法,或因書法而閱讀,則本是自古以來文人之常態。寫書法是一種修持,可相互研習討論,切磋觀摩,思考進取。我不喜歡以此作比賽,或表演炫耀,會失去本意。雖然,經歷一段長的時間,展覽亦是給自己的努力奮進評估一下成績,然後再籌劃前進。
        書法之門,一旦打開了,我會鼓勵學生必須堅持一段長的時間,不要一曝十寒,應把它當作是一項每日的運動,寫下去會發現它真的有益身心。有中醫學上的研究,執毛筆、端坐或站立的書寫,能促進人體經絡的運行,達至養氣健身的效果,所以一些習武的前輩都很會寫書法。其實,寫書法的好處更是現代人的養生靈藥,它可以平躁消煩,安心寧神,因為寫書法的過程是比較靜態和專注,可能對失智症候也有幫助。然而,若能持之有恆作為個人生活上的習慣,甚且逐漸成為興趣鑽研,便會終生愛上這份獨樂的事了。
        寫書法與為人處事都一樣,必須有一份執着的誠意。我很幸運的與學生們結緣書法,十多年來亦師亦友。我竭力將所學傾囊相授,眼見成人學生在日常繁重工作後能提筆鍛煉;孩子學生更是十多年沒放棄,在功課考試課外活動等等壓力下,仍能交出高水平的書法作品;當中有兩位學生已在外地攻讀大學,每於暑假都會歸隊寫字……我無限感恩!學無止境,生命有涯。但我確信書法已在他們心田深耕,枝葉茁壯,未來的人生是充滿果實的!
        這次在7月8日至17日澳門理工學院體育館舉行的書市嘉年華,我以“讀樂人生”為題,與學生們以書法作品為書展補壁,作為佈景陪襯,期望沾染一點書香吧。展示的二十幅書法,內容皆以一些箴言金句或座右銘,既為書者砥礪自省,亦藉機與眾分享。讀樂、獨樂,自得其樂矣!
 刊於2016/7/9澳門日報

另記:

感謝澳門作家冬春軒,給我和學生在書展中的"書法展"寫的介紹專文,真是莫大的鼓勵,衷心感謝!
2016/7/12澳門報"文化視覺"版 

"入場啟卷企定觀書"   冬春軒

        書市嘉年華,這一年一度的盛會又告開鑼。在這色與聲中,書市就是一朵紅花,畢竟還需綠葉相襯。但因為主題為“書”,作為陪襯的自然也是“書”。不過此書不同彼書,前者的書是“讀樂人生”,顧名思義供人閱讀的書;後者是書藝的書,由“同趣文藝”出版社的書友們應邀拿出他們的書法作品,作為書市的現場佈置,藉此加強文化氣氛,此之謂“效果”,説得雅,則曰“綠葉”,倘若直話直説,這就是“佈景板”。這個詞語並沒有貶義。它像報春花,只在叢中笑。
        紅花與綠葉,書、“書”相襯,因此想起《老子》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聲音相和,前後相隨,恒也。”是的,書市,本來就沒有“書展”這回事,現在有了,於是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老子説:“恒也”,事物是永遠如此的。這活動名稱曰“書市嘉年華”,它需要“綠葉”、“佈景板”,否則便是牙檣錦纜喧譁的儈駔場。
        《同趣文藝》一位朋友給我一份場刋,讓我先睹。當然,這都是書藝的縮影本,其中有十二人的作品,篆隸紛陳,行楷俱備,師生雲集。長者有為人師者,為人父母者;幼者年僅十一歲,其中不乏中學生、大專生,他們共聚一堂,單看他們的作品,似乎“冇大冇細”。細而審之,卻是尊卑有序,從小學至大學這段過程,從沒有間斷過書畫的薰陶,恒以“同趣”為家。
        我嘗捫心自問:“醜字怎寫?”當然,這並非説“書寫”那“醜”字,原是問:自己是否能分辨美與醜?《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説:人們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的觀念便浮現出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不善的形象會出現在眼前。看過“同趣文藝”諸君書法作品,“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看看人家,想想自己,寧不愧乎?
上面説過,吾友執場刋示余,問:“願意一睹?”孰料讀畢的感受,就只有四個字:“願睹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