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澳門漁家這一代



讓我們一起出海吧

澳門漁家這一代

作者陳明金
出版:同趣文藝工作室
出版日期:20156

這是一本難得的小書,首先因為它是出自一位澳門職業漁民的手筆,以其土生土長繼承父輩的第四代漁民,把從小到大的親身經歷,目睹澳門數十年來漁業之盛衰,點滴細說,是可以作為澳門本地民間歷史的一則真實記錄。
作者陳明金,僅小學畢業便與大多數漁民一樣,隨父以海為生。他在書中寫道:「小時候,我在住家艇上成長……記得那天第一次出海時,我帶著書包,天氣也很好,我用畫筆將附近的海島、藍天、碧海都一一描畫下來、那感覺挺寫意呢。萬萬沒有想到,天真的、少年的我,就這樣開始跟大海走過那數不完的日子。天賦感性的他,因朝夕面對大海而產生了寫作的衝動,常以自娛的方式將所見所聞和感想,用簡單字句記錄成片片段段的散文和打油新詩日積月累,不時亦與朋友分享。陳明金說:「我從來沒有想過會出版一本書。」對此他有很大的感慨:「我作為出海幾十年的蜑家人,絕對談不上是文化知識分子。我跟自己的同行說想寫點東西,出一本有關澳門漁民的書,為漁民後代留下一些集體記憶。同行都覺得我這是痴人說夢。因為這些事情,不是出海漁民做的。他們會說:漁民佬,抓緊機會賺錢,早點上岸吧!』」雖然沒被認同,但仍阻止不了這位現代漁夫的夢想,而且更進一步的構思他對澳門漁業的前瞻與漁民歷史的傳承使命感。
近幾年來陳明金正實踐了他的理想,在每年伏季休漁期與漁會及政府有關方面合作開辦漁家樂活動,推廣大眾認識澳門的漁業。由此,更令其感覺到筆錄漁家生活的重要,促成了《澳門漁家這一代》的誕生。他說:「我深切希望通過這本小書,給大家對漁民生活得到真實瞭解,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漁民,尊重漁業歷史。」
《澳門漁家這一代》除了用文字寫出真實漁家生活,更蒐集其個人在作業期間拍攝的珍貴照片,歷史性的、海洋風光、作業情況等,圖文並茂展示了澳門漁民及漁業數十年來的變化。在漁業逐漸式微的今天,本書可以為澳門漁民表達心聲,也留給當代一些參考資料。全書分為三個篇章:《漁燈舊話望海寄情打浪之歌其筆調簡明,平易近人,讀來親切。
首章漁燈舊話縷述澳門漁業的盛衰,追溯林茂塘、荔枝碗兩地造船業的興替與漁港歷史。有關漁民習俗、舊事:如〈新年起錨的迷信傳說〉、〈酒艇〉;有充滿辛酸唏噓的回憶:如〈追月的傷痛〉、〈一張舊相一段往事〉,令人慨嘆。在望海寄情中,寫漁家的生活,流露了漁民從大海磨礪出的堅強意志與樸實無私的人生觀。多篇敘述與狂風巨浪搏鬥,性命隨天的情景,驚心動魄仿如電影,讀著不由得對漁民肅然起敬!
在〈提早休漁〉中,捕魚艱難時期仍想及大眾民生:「漁民最希望是漁價有所提升,能同柴油的升值成正比例,這樣才能維持生計。可是,有誰會想想:當漁價升高時,其實最為難是早晚到市場買魚的主婦們哩!」而〈舊軚盤〉更有所頓悟:「這一個圓圓的軚盤,給我轉出很多人生道理。就像駕駛船隻一樣,經常受到風向水流或別的船舶影響,我要不斷地轉舵,才能糾正自己的方向,才能達到目的地!
打浪之歌》是作者自歌自詠的打油詩。沒矯飾堆砌,就像遠古詩經時代的農民,對生活坦率表白和吟唱。作家劉樺先生於本書序文中評曰:「拿起筆捍寫出自己的心裏話,結集出版。雖然沒有華辭麗藻,畢竟是樸實的真情流露,工拙在所不計了。」在每篇詩歌之下,作者都加述了一些漁家作業細節與感想,更以蜑家人的深情憧憬澳門漁業新的未來。
作者在本書最後結語:「浪奔浪流,隨著澳門內港潮汐的起落,人情世事會一去不返,但願給我們的兒女子孫留下這一點點故事吧。」想這就是陳明金完成本書的最大動力和心願,也讓讀者們感動和深思。
本月十一日下午二時三十分,陳明金將出席於澳門理工學院體育館的《書市嘉年華》中舉行新書發佈並與讀者交流,機會難得,不容錯過。
李哲雲

2015/7/5刊於澳門日報  "文化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