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杜海韜的牛角包

 杜海韜  15  牛角包寫生   (油畫棒)


繪寫生的學生,經常要花好幾堂時間才完成一幅油彩畫。這最後一課,我要他們迅速在一堂內完成作品,來一個考驗。於是,選取單一件有趣味的題材,希望他們加把勁兒,畫得開心又畫得快吧。
決定這次的寫生題材,我毫不猶豫的就揀麵包了雖然我是吃自製麵包,但卻很喜歡逛麵包店,欣賞款式繁多的麵包,看的樂趣更大於吃!至於作為繪畫對象,哪一款能被選作模特兒,就得挑剔一下了。要畫好一個麵包,原來與做成功一個麵包都是一樣的困難。
我揀選的模特兒有腸仔包和牛角包,哪一個易畫呢?各有千秋。表面看來平滑簡單的腸仔包,其實畫起來較難掌握,搞不好就會似石頭!而看來複雜的牛角包,層層疊疊的酥皮,還有形狀古怪不勻稱,看似難卻是易入手的。不過,我最強調是觀察對象的真實色彩,也要求能做到跟真的麵包一樣大小。



學生中有的繪紙本油畫棒;有的是布上油畫,各自努力以赴了。約三個小時的光景裡,大家都終於完成,「出爐」的麵包總算是合格吧。這是杜海韜的第三幅油彩畫,其進步是令人欣慰的。他繪寫酥皮皺摺與烘焙色澤都很貼近真實,顯示他對物象的分析很細心。海韜的牛角包,彷彿透出香味,相信大家都會垂涎喔!

2015/7/23刊於澳門日報

   
  黃芷晴  14  
  腸仔包寫生(油畫棒)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仍在努力,沒有放下畫筆的童建穎

畫案餘墨

作者童建穎
出版:同趣文藝工作室
出版日期:20156

童建穎老師繼2012年出版了他的“邊緣信筆”文集後,今年初告訴我再出一本新書,份量與前本一樣厚重,題名“畫案餘墨”,真令我欽羡萬分。然而他囑我為這新書寫序文,讓我十分徨恐。自覺一向只能寫些孩子文章,或是強說愁思、自言自語的所謂散文,豈懂為童老師作品寫序呢?可是卻之不恭,勉力提筆,但願作為童老師茶案上的一點水滴,輕輕漫漫的,任自揮發好了。
一位畫家除了運用他的色彩點染人生,更將滿腔情懷感遇宣慰成文字,童老師已十分成功的創就其風格獨特姿態紛陳的“文字拓印”系列作品,這題材亦是我曾探索嘗試多年,可惜個人疏懶,偶試而終,無有成果。而童老師之強韌鬥志,苦心經營,樂此不疲,確是我的模範師友。不過,文字與繪畫結合的創作並未讓他滿足,人生長路,悠悠往昔,幾多故事,在筆、手與心間流轉,最後或非書畫可咸說,意猶未盡訴諸文章留下心跡,想是童老師鍥而不捨出版文集的原因了。
一切觸電般的影像,由瞬間至永恆,照射在畫家非凡敏感的心眼上。大象無形,卻充盈於血脈靈魂中。每一下深藏的觸刺,在突如其來的片刻;在偶爾撫摸的剎那,就會如小鹿跳躍,如萬馬奔騰,讓我們那顆不能自禁的心激盪起創作之泉,猛繪疾書而後快,精神上沒有比這更苦又極樂之事了!
讀童老師“畫案餘墨”中,來自畫家筆底的情結,最是扣人心弦。意想的畫面或照像,一幅一段的連繫,滲透著獨特的心靈影像:
“一張曾經的合影”。他從模糊記憶到眼見現實的合影照片,感受到人生就如各自書寫的小說,但作者勾起的回憶,卻能“啟動心靈深處的某個點,令思緒起舞,似乎又年輕起來。”創作的意欲,就是由此啟動。
在“家中老照片”裡,苦苦追尋證實祖父的姓名,反思文革瘋狂年代冷靜之後,他說:“文化沒有死絕。”對“先人留下了什麼?”他說:“……不是名、不是利、不是所有可觸及的物質條件,而是根植於血脈之中那似乎視而不見、卻在特定時刻會自然顯現的一切。”這是親情與影像更密切的描寫。
而最令人激動的是“畫像”。讀來有如一段微電影:開始時,帶引平靜的風景場面,回憶輕淡。情節由作者主動至被動的兩件寫生事件伸展。在短短的光景裡,文字逐漸構圖出一連串極深遂震撼的影像。及至結筆,竟如驚愕交響曲之戛然而止!讀畢,我內心不禁一陣悲愴,潸然淚下……
童老師前文集“邊緣信筆”裡,有他不少的遊蹤記錄。而在本集裡,他繼續寫下了他的遊歷心情,尋跡寄懷
在“常春籐下——哈佛校園印象”文中,異地思故土的至深感慨:“作為經歷中國文革的同代人,漫步其間心情之複雜,可謂百感交集。”他思索一切的歷變都是國內外學者們所無法想像,在哈佛校園遊覽之間,感覺“陽光、草坪、春風之下似乎仍有一堵無形的牆”。然終是“圓了一個足以想像、仍不無遺憾的夢。”
不過,對於他曾經關愛又惋惜的澳門,寫“塔石新貌”裡,卻有了新的、變換角度的樂觀想法:“離你遠時離別人就近了,而離你近時也許從來就不曾想過發展造就歷史,過去的終將過去,未來的必會到來。澳門將由澳門人的不懈努力來創造——跟上時代的節奏,追求永恆的美好。”這也令我起了正面的反思,無論要從哪方面去思考,積極可以讓自己活得更寬容。
童老師是我所遇過最積極創作、對藝術投心、尊師且愛學生的師友。當然,我深深明白到他的一些前輩、老師曾給他很重要的影響。他屢屢在文章中引述他們的言論,讓我們讀之獲益不淺。
在“默默的支持者——記美術評論家陶鷹先生”,他對童老師的抽象繪畫非常理解和支持。在他給的藝評中,其中一段可作為給年輕學藝者訓喻:“藝術貴在創造,這種創造不是杜撰,不是天馬行空;不是偽作,不是欺人;不是無根草。這確實是一種發現,一種水到渠成,一種實實在在奮鬥的結果;一種源自生活、源自傳統、源自久遠歷史、但又是發自內心的、經過拚搏、戰勝自我、摒棄了成見和功利的拘囿,為觀眾所接受的全新的藝術樣式。”
童老師與陶鷹先生的二十多年交往,在“邊緣信筆”裡談了,而此篇可算是一個終篇吧——陶先生走了。感懷這位支持者,童老師也必然“仍在努力,沒有放下畫筆。
在“葉之乾坤——季曉煒作品淺讀”中他說:“在紛繁的當今社會,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要創出新路不易,尋得獨特的角度更難。
對藝術家的關懷,無論前輩同道,乃至後學的,童老師寫下一頁頁的真誠記文,對從藝的想法語重心長。如“名家之後的思考——趙嘉陵對藝術的關注”,他說:“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當代藝術不斷形成衝擊……然而,真正經得起考驗的藝術品、藝術家,仍需要時間的積澱。”“因由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藝術市場與藝術展示的活躍……藝術之路的艱辛漫長,沒有誰能夠保證投資必有回報,成功因素極其複雜,更多的是面臨無情的篩選和淘汰,或是永遠的被埋沒、或是不知何時被重新發現。屆時的價值體現已經和作者本身無關,如同博物館中的佚名之作,確為最佳例證。
最後,仍深深記憶20127月,童老師的“邊緣信筆”在澳門書市嘉年華舉行新書發佈,他說:“出版方給他宣傳稱之為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其實是個誤會。”於是他寫了一篇“終身不是教授”在澳門日報上作回應。文中說:“得益於教職的是學而知不足、溫故而知新、終身不是教授。”又說:“我明白藝無絕處、學無止境。儘管人們普遍認為在大學任教肯定就是教授。中國最初開始設置學銜,排得上名的都是學界高人,吾輩當然不是。而當今的中國,早已不缺教授。我,自然不是,且終身不是。
我作為代表出版方,當時大意的隨俗流而作宣傳,對性情耿介的童老師有冒昧之處,唯有趁此補致誠懇的歉意。不過,又正如他文中亦引“史記”及“後漢書 最早的解釋:“教授作動詞解,傳授知識而已。”那麼,我們就以古之詮釋,管它“教授”或教授,重要的都只是真心肯為孺子牛而矣!
能再次為童老師出版新書是我的榮幸。不會放下手中筆的他,靈思汩汩,往後將有更豐碩的文藝成果,我們是繼續熱切期待的。

李哲雲代序於澳門  20153

2015714日刊於澳門日報

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澳門漁家這一代



讓我們一起出海吧

澳門漁家這一代

作者陳明金
出版:同趣文藝工作室
出版日期:20156

這是一本難得的小書,首先因為它是出自一位澳門職業漁民的手筆,以其土生土長繼承父輩的第四代漁民,把從小到大的親身經歷,目睹澳門數十年來漁業之盛衰,點滴細說,是可以作為澳門本地民間歷史的一則真實記錄。
作者陳明金,僅小學畢業便與大多數漁民一樣,隨父以海為生。他在書中寫道:「小時候,我在住家艇上成長……記得那天第一次出海時,我帶著書包,天氣也很好,我用畫筆將附近的海島、藍天、碧海都一一描畫下來、那感覺挺寫意呢。萬萬沒有想到,天真的、少年的我,就這樣開始跟大海走過那數不完的日子。天賦感性的他,因朝夕面對大海而產生了寫作的衝動,常以自娛的方式將所見所聞和感想,用簡單字句記錄成片片段段的散文和打油新詩日積月累,不時亦與朋友分享。陳明金說:「我從來沒有想過會出版一本書。」對此他有很大的感慨:「我作為出海幾十年的蜑家人,絕對談不上是文化知識分子。我跟自己的同行說想寫點東西,出一本有關澳門漁民的書,為漁民後代留下一些集體記憶。同行都覺得我這是痴人說夢。因為這些事情,不是出海漁民做的。他們會說:漁民佬,抓緊機會賺錢,早點上岸吧!』」雖然沒被認同,但仍阻止不了這位現代漁夫的夢想,而且更進一步的構思他對澳門漁業的前瞻與漁民歷史的傳承使命感。
近幾年來陳明金正實踐了他的理想,在每年伏季休漁期與漁會及政府有關方面合作開辦漁家樂活動,推廣大眾認識澳門的漁業。由此,更令其感覺到筆錄漁家生活的重要,促成了《澳門漁家這一代》的誕生。他說:「我深切希望通過這本小書,給大家對漁民生活得到真實瞭解,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漁民,尊重漁業歷史。」
《澳門漁家這一代》除了用文字寫出真實漁家生活,更蒐集其個人在作業期間拍攝的珍貴照片,歷史性的、海洋風光、作業情況等,圖文並茂展示了澳門漁民及漁業數十年來的變化。在漁業逐漸式微的今天,本書可以為澳門漁民表達心聲,也留給當代一些參考資料。全書分為三個篇章:《漁燈舊話望海寄情打浪之歌其筆調簡明,平易近人,讀來親切。
首章漁燈舊話縷述澳門漁業的盛衰,追溯林茂塘、荔枝碗兩地造船業的興替與漁港歷史。有關漁民習俗、舊事:如〈新年起錨的迷信傳說〉、〈酒艇〉;有充滿辛酸唏噓的回憶:如〈追月的傷痛〉、〈一張舊相一段往事〉,令人慨嘆。在望海寄情中,寫漁家的生活,流露了漁民從大海磨礪出的堅強意志與樸實無私的人生觀。多篇敘述與狂風巨浪搏鬥,性命隨天的情景,驚心動魄仿如電影,讀著不由得對漁民肅然起敬!
在〈提早休漁〉中,捕魚艱難時期仍想及大眾民生:「漁民最希望是漁價有所提升,能同柴油的升值成正比例,這樣才能維持生計。可是,有誰會想想:當漁價升高時,其實最為難是早晚到市場買魚的主婦們哩!」而〈舊軚盤〉更有所頓悟:「這一個圓圓的軚盤,給我轉出很多人生道理。就像駕駛船隻一樣,經常受到風向水流或別的船舶影響,我要不斷地轉舵,才能糾正自己的方向,才能達到目的地!
打浪之歌》是作者自歌自詠的打油詩。沒矯飾堆砌,就像遠古詩經時代的農民,對生活坦率表白和吟唱。作家劉樺先生於本書序文中評曰:「拿起筆捍寫出自己的心裏話,結集出版。雖然沒有華辭麗藻,畢竟是樸實的真情流露,工拙在所不計了。」在每篇詩歌之下,作者都加述了一些漁家作業細節與感想,更以蜑家人的深情憧憬澳門漁業新的未來。
作者在本書最後結語:「浪奔浪流,隨著澳門內港潮汐的起落,人情世事會一去不返,但願給我們的兒女子孫留下這一點點故事吧。」想這就是陳明金完成本書的最大動力和心願,也讓讀者們感動和深思。
本月十一日下午二時三十分,陳明金將出席於澳門理工學院體育館的《書市嘉年華》中舉行新書發佈並與讀者交流,機會難得,不容錯過。
李哲雲

2015/7/5刊於澳門日報  "文化閱讀"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魏凱敏的布貓咪寫生

魏凱敏  15   (油畫棒)
看著魏凱敏把一尊又一尊的基礎石膏素描畫好,最後更挑戰完成了石膏人頭骨,這確是漫長的一段時光。凱敏的沈靜心思與耐力,是孩子們中的表表者。由於根基功夫做得好,當踏上色彩畫的路段,繪寫便有快速提升的感覺!當然,這個階段重點是學習色彩的真實要求,是未來油彩畫的基本功。
為這些大孩子找模特兒有時很讓我傷腦筋,一方面要有新鮮感和趣味,也不能太複雜而難倒他們。通常我都會讓孩子有選擇權,給他坐在位置前觀察一些時間,考慮是否喜歡這物品或模特兒,要喜歡才好畫,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就算是死物,在畫家眼裡也要有感覺,甚至有情愫,才能把它畫得美、有神采。
這個貓咪是用襪子製作的。在台灣高雄的愛河畔,一位手藝人縫製著一個個趣致的小動物,很是吸引,便抱了好多個回來。當我設定這構圖時,讓貓咪坐在紙盒中,除了可愛,另一方面是要考驗對質感的表達。
凱敏看來已是掌握有度了,她的用心觀察、細緻描繪,令畫作有完美的感覺。這只是她的第二幅彩色作品,能有這樣的水平很是難得,相信在未來的日子,她定必有更大的躍進!

2015/7/2刊於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