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肥肉》
主編:朱贏椿
出版: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2月
當第一眼接觸這書的封面外觀,定必有著一點震撼的感覺。伸手捧起,沒有慣常的封面書題,只是放大得滿滿的一塊豐腴五花肉的真實照片,加上書的三百多頁厚度足足超過3釐米,讀者即被這塊「肥肉」顫動心靈,難以抗拒的要翻開細看!的確,這塊「肥肉」,從扉頁、前頁、乃至往下…無論編輯內容、裝幀設計或插圖,皆令人有連連不斷拍案叫好的驚喜。
打開扉頁,先就有一段細小說明,幽默地忠告讀者若感覺封面令你不安的話,教你翻轉背頁換作封面,上面有一塊小小的,凸面印刷成的,可愛的紅燒肉!倘若讀者還是不接受,它建議你可撕掉這封面便是!跟住的前頁,是排列印成的「壹市斤」肉票,這勢必鉤起許多上年紀讀者群的無限蒼桑回憶。於是,大概沒有人能放下這塊「肥肉」之書,必得貪婪的品嘗下去了。
本書構思這樣的一個題目,邀請了近百位不同背景和年齡層的作者,大家在命題下各自發揮肥肉的故事,平凡而刻骨銘心,讀來趣妙雋永。肥肉之於中國人,無論從歷史遠古乃至近代,絕對是一份抽動心肝腸臟的情意結,其特殊的感情和價值觀,是世界各種食的文化中難有類同的。雖然時至今日,各類吃的潮流風靡,「瘦」的鼓吹盛極,但中國人的心眼下,對這塊肥美的凝脂,總還是念念不忘。因此,書中一段段有笑有淚的、牽愁惹嘆的,甚至是且讀且嚥唾液的文字,皆是百般滋味的好「肥肉」!茲引以下幾段給讀者分享:
曹文軒《關於肥肉的歷史記憶》:「若是你提了一塊長條的肥膘肉走在路上,引過許多欣賞的目光,聽到有人讚美說“膘好!好肉啊”的時候,你就覺得今天是個大贏家。若是你提了一坨沒有光澤的瘦肉走在路上…你就覺得你今天是很失敗的…」
呂敬人《在文革中蹭飯》描繪吞吃一塊肥肉:「那一塊塊碩大的肥肉塞進嘴裡,輕輕一咬,一股像酒心巧克力一般的豬油頃刻溢滿喉頭,顧不得燙得直咧嘴,這熱豬油順著食管往下流,一路滋潤了全身缺油失靈的內臟器官的所有部件,使蠕動的胃腸得以正常運轉,這是一種何等的滿足感。」
今人吃肉,已覺滋味不再了。但讀喻恩泰的《肥肉》寫得很有意思:「直到有一天,來到了香格里拉。青山綠水間,支上鐵爐,燒上炭,烤起肉…連著骨,夾雜著小部分肥肉。微醺頓起,站在草原上,我望向藍天,自己對自己說,原來古人們吃的肉是這個味道…一口口吃下去,脖頸間濕了,滲下來的不知道是淚還是汗。感動到了極致,人的心理會有一絲絕望,這一頓吃下去,今後怎麼辦?」
主編朱贏椿,自二零零八年起策劃,經歷多年聚稿,輯印成書。當中除以作家為多數外,有學者、藝術設計家、出版人;也有營養專家、演員、企業者、退休公職人員和中小學生。作品除以散文為主,亦有詩歌、小說、微型繪本乃至短訊!包羅層面廣闊。較特別的是幾篇來自德、日、韓、美的外國作家學者,也參與了這個肥肉的談論,並附有原文。個人覺得特別的一篇是由一位古琴家所寫的《燕瘦環肥》,由肥肉聯想至唐宋審美趣味與古琴的變遷,雖是看來風馬牛不相及,卻又暗示了從歷史察看國人內在的根源觀念。
本書的編彙,目錄以「燻」、「煎」、「燴」、「炙」、「汆」數個主題章節,但看來並非貼切的去分類,想只是增加趣味性而已。不過,最後一章「脫脂」,卻是談論素食,而當中兩篇更是由出家人執筆!主編在「編後」記述:二零零九年,他因機緣去拜訪一位僧人……師父知道他要出這樣的一本書,沉吟片刻,問可否不要出這樣的書?但主編說已花了兩年時間約了許多作家的稿子,而且作者的稿費和所有盈利都用來捐助給貧困地區的小學改善學生伙食。最後,「這位慈祥的活佛師父也成了一位特殊的、不吃肉的《肥肉》作者。」
相信讀者們也會很想如主編所說的:「大家可以坐下來放心地品嘗這塊醃了五年的老鹵肥肉了。」
2014/8/10刊於澳門日報
後記:
讀完這書之後,那份誘人的肥肉滋味,竟在心頭揮之不去。從未有過的一股欲望升上了喉頭,我終於忍不住上市場去買了一坨五花肉。顯一顯身手,既想吃又不想太膩的吃法,就弄個「糖醋五花肉」。大家賞面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