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應屆中學畢業的年青人,面臨升讀大學新階段之際,藉著一角之地,展示他們近兩年多以來,在藝術學習所得的小成果。由4月24日至5月6日,在塔石廣場青少年展藝館舉行名為「一角」的三人畫展。除了希望與同好分享,接受品評之外,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換一個角度,放遠一點距離去審視創作。
進入「一角」,實則有三角:由何在恬、杜海韜與劉家晴組合而成的一個藝展。三角各有方向,每角有異同,皆因他們一同學藝,一同成長所致。環看三位作者的作品,素材均以油畫為主。他們自中學開始按部就班的從基礎磨練,逐步爬上習藝的每個層面並嘗試創作。我們看到畫作上一筆一點毫不馬虎的訓練,也許這是現在很多習畫的學生都不願意接受的苦功。雖然繪畫亦可以是隨意自由漫寫,但若希望作品不流於虛浮,有好的基礎才能更上一層樓。雖然這些作品都未必十全十美,但以青少年人來說,能堅持走到這一步,應是給予滿分的。
有一句說話:「用最大的功夫打進去,又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打進去是要刻苦努力,鍛鍊好扎實的功夫;但不可自困,要能運用發揮,破繭而出才能創造自己廣闊的天地。這當然不是一朝一夕,而今天他們才正是開始而已。
何在恬的畫風是細膩唯美的。從鯖魚的《轉化》,嘗試將寫實具像帶出思考;《繾綣》就是更進一步描寫真實的不真實,抽象意念化。《這段緣》記錄了何在恬的一份美好回憶,而《思惘》將是對人的心態兩極對峙作出探討。《嚮往》則令人看了會心神飛馳!
杜海韜的作品皆是潛心細寫,他孜孜不倦力求完美。從《靜物》的火龍果到《倦了》的貓兒,每幅都深受觀眾喜愛。他的《冰鎮》,我看到他在現實場景裡構作出非現實的效果:加入流淌的血成功地讓作品有了思考的空間。而在展覽前才速成的《無題》,海韜一反畫調,似乎是想留下猜不透的謎語。
劉家晴的創作是動漫題材,但除了當中四幅是由電腦繪製的作品,她的主力創作《思之系列》共七件組畫,皆以油畫素材去完成。利用電腦功能繪畫與打印輕易,許多年輕人已逐漸趨向於快速成效的科技創作了。然而,家晴仍在有限的時間裡,堅持以油彩沉澱出她心坎中的告白。我為她這份投情致力的奮進而感動!《思之系列》組畫,我讀到她油彩傳達意念的脈動,豐富的個人情緒起伏與掙扎,在無奈中有著不屈的期望。家晴的作品,令人難忘。
欣賞這個畫展,有甜美喜悅,也有青果的澀味。在感受青少年人的情懷之餘,謹送上無限的祝福。
何在恬作品 《思惘》
杜海韜 《冰鎮》
李哲雲 圖文刊於2018/5/1澳門日報 – 文化視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