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 / 文 作者:何在恬 F.5
網絡通信技術不斷進步,只需一機在手,基本上足不出戶就能得知天下事。如今網絡上經常出現一種現象:人們往往喜歡通過自己的認知來評論一件事的好壞,也喜歡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來判別是非。其實在生活中,少數服從多數的例子很常見。例如:當你正坐在一個很多人、很嘈雜的酒樓裡吃飯,身邊的人包括正與你交談的友人,突然全都靜下來並站起來,相信你也會跟着他們靜下來。雖然感到莫名其妙,但隨後也會跟着站起來。因為只有你在說話和坐着,在場的人一定會轉過來看着你,這就是一種人群的壓力。
我曾經參與過一個遊學團,上課時填了一份小問卷,隨後大家都要分享自己的看法。分享時大部分同學都把“我認為在學習中興趣是最重要的”放在第一位,而把“認識當地文化”放在最後。第一位同學在分享時,老師驚訝了一下,隨後幾個同學的看法都一樣,老師就隨便地帶過了。輪到我分享的時候,因為把“我認為在學習中興趣是最重要的”放在最後一位,引來老師和同學的奇異眼光。而我的第一位是“我認為投入課堂是最重要的”。我想,既然可以投入課堂,那一定是有興趣才投入,所以把其他選項都排了以後,剩下的那個選項就排在最後一位。那時候的我知道他們誤會了,但在老師加鹽加醋的反問下,我有點無奈地放棄解釋,也不想大家繼續把焦點放在我身上,只好尷尬地笑了笑帶過。
經歷過那次尷尬的事情和類似的經歷後,我產生了一個疑問:只要答案與大多數人不一樣就會被標上“奇怪”的標籤嗎?這也是人群壓力的一種吧。我覺得自己經常異想天開,也常常想向別人解釋我與眾不同的想法,並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同,結果我還是輸給人群的壓力,每次都以尷尬收場。
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像哥哥那首《我》中所說的:“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每個人生來就不一樣,沒必要讓別人的眼光拘束了自己。“天空海闊/要做最堅強的泡沫”,生命就像泡沫一樣脆弱,但我們要堅強,積極面對人群的壓力,才能綻放出像煙火般獨一無二又絢麗多彩的一面。
轉載自澳門日報2017/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