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懷念胡子義神父


胡子義神父是我來澳門認識的第一位神職人員。我因探訪雷明道學校有幸遇見他,當時我們交談的都是關於這裡學生們的生活,最記得他總是說:"佢哋都係好好嘅細路哥!" 他親切的笑容和風趣的談吐,讓我一直印象深刻。從我的澳門朋友或教友口中,逐漸認識到有關胡神父的事蹟,對他更是敬仰和感動。
往後多年,由於我特別喜歡七苦聖母教堂,所以間中會帶香港來的朋友們去參觀,並憑弔痲瘋村的遺址。記得有一次又與胡神父在七苦聖母堂裡見面,看他老人家仍身壯力健,愉快懇切的暢談,臨別時還送我一串念珠……然而,數年後我再上七苦聖母堂,才知道胡神父已往香港的教會安老院靜養了。
上週在報上讀到訃聞,驚悉他的離世,頓感難過。他慈愛的音容我永遠懷念,他送我的念珠一直都放在枕邊的小抽屜中……雖然我不是天主教徒。
敬愛的胡神父,願你在天家安息!

2017/11/13
有關胡子義神父資料請參閱: http://www.oclarim.com.mo/zh/2017/11/10/fr_gaetano_nicosia/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鹹魚


圖/文     何在恬
這是一篇寫得非常真實自我表白的文字,十分難得... 相信很多寫作人在他的少年時代也不會坦白得如斯可愛! 我自她四歲就認識至今,我們除了放大假,每週末都一起繪畫。她從來都一如其名----"在恬",那麼恬淡冷靜,沒甚麼特別的喜樂表情,偶爾會在我耳邊說一點她的生活小事,那就是最親切的交流了。我在心裡給她暱稱"公主"!今天,讀了她這篇文章,對她的瞭解忽地開朗了,感動得很,而讀至文末,更是喜悅雀躍起來! 好一位公主殿下,謹致上無限祝福!
《鹹魚》   圖/文 何在恬 
        “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一條鹹魚有什麼分別?”周星馳的這句經典對白可以說是家傳戶曉,更成為時至今日還經常有人引用的一句話。鹹魚就是把一條活的魚打撈上岸後用鹽醃製,掛在戶外的架上被太陽曬至乾硬。這個曬乾的過程中,不時會有蒼蠅在附近圍繞。根據大部分人對這句話的理解,人如果沒有夢想,那麼就會被在社會上的各種事折磨得每天像行屍走肉般生活。雖然這個看法一點也沒錯,但我認為這並不適用於所有人,例如我自己。
        我今年終於成為了一個高三的學生,填志願考大學是高三學生必備的環節。學校每年都會舉辦很多升學的講座,這些講座內容離不開建議學生從各方面考慮選擇升讀的科系,而我所就讀的學校好像比較注重為我們分析現今社會的狀況,從將來想做的職業去考慮需要讀什麼科系,讀哪裡的學校。而我則為此感到十分懊惱,因為我從沒有考慮過就業,也想不到一份我理想的工作或者畢業後要幹什麼。縱然如此,我心目中已經有想去的大學和想唸的科系,但朋友從我口中得知暫時沒有想過要做什麼職業之後,都感到驚訝。然後,我在他們的眼中就似乎成為了一條鹹魚,至少我是這麼覺得的。只是,這都是因為我後來遇到的一些經歷而讓我明白到“計劃趕不上變化”,和母親教我的“隨遇而安”這兩個道理,所以才暫時沒有再深入考慮職業這個問題。
        我雖然沒有夢想,但是我並沒有覺得自己現在過着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在以前,除了平常要上學,另外還有補習,以及鋼琴、畫畫、英文等等的課程,僅有兩天的周末假期也被這些課程佔掉了一半。辛苦嗎?當然辛苦。壓力大嗎?當然大。有想過放棄嗎?當然有,不過小時候不懂得怎麼表達就是了。那時的確經常感到情緒低落,學着學着就厭倦了,各方面都沒有要求上進的意思。然而,自從加入了一支樂隊後,我的生活就變得不一樣了。樂隊裡的人都有他們的夢想,而且他們很努力去追尋、去實現。跟樂隊在一起的時間十分開心,即使休息的時間變得更加少,壓力還在,學業也被微微影響了一點,但是我覺得很開心。儘管我還是沒有夢想,但我找回了生活上的一點動力。
        “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一條鹹魚有什麼分別?”我沒有夢想,但我和鹹魚還是有分別的,我沒有失去在現實生活的熱誠,我每天都有想做的事,只是我沒有考慮得那麼長遠。而且身為一個喜歡吃魚的人,我知道要成為一條好吃的鹹魚也不簡單,所以鹹魚其實還是有點貢獻的。

2017/10/12刊於澳門日報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李卓謙的早餐


李卓謙 15歳 《早餐》(油粉彩)

      在畫室的樓下,是一間麪包餅廊。每天都飄來焙烘的香氣,不同時段,有各種不同的包點出爐,令人垂涎。而每個下午,樓下都會排上小小人龍,等待買熱辣辣的蛋撻,這個誘惑,我要好一段日子才能習慣抗拒!
      這個早上我買了剛出爐的雞尾包給卓謙作模特兒,大大個香噴噴,真想吃一口!
      卓謙作畫較緩慢,我要他必須把握時間,不能讓包子壞掉,這亦希望訓練他要加油。雖然這畫最後還是經歷了好大段日子才完成,但雞尾包仍是很新鮮,證明了他的用功。
      這張作品是卓謙在油粉彩暫別之作了,而他也踏上了油畫的正式路程,願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梁皓茵的水上村居

梁皓茵  初中三   "水上村居" (布上油畫)

        給皓茵這個風景,的確是讓她向更高的難度挑戰。畫水不易,中外繪畫皆如是。
        每個學生有不同的個性與能力,耐得起磨練的,我會循序漸進的予以技巧上的琢磨,好令根基扎實,將來要探索各類型的方向,就會更得心應手。很安慰的是皓茵不單潛心努力,在她冷靜的外表下,她把面對的每一張畫布都注滿了藝術的熱情......非常難得。
        我珍惜這樣的一個學生,在未來的三年,我會努力給她開拓不同的藝術嘗試,無論成功與否,總的要擴闊眼界,不囿於當下的小成就,才能取得更豐富的果實 !
作品刊於澳門日報2017/8/17

魏凱敏的期待

魏凱敏    高中三    "期待" (布上油畫)

        這張作品,在凱敏要應付許多的考試,面對高中畢業、考大學的種種難題,仍一點一點的累積而成。她本就是個慢工出細活的女孩,而這畫作上的女孩,就似引頸期盼,所以我給它命名為《期待》了。
        女孩的比例會有點誇張,整體看起來有漫畫的感覺,但我十分喜歡這個變化。凱敏走到這個階段,為了升學也許要停畫了,但總的顯示了她的個性,雖然還不能説是風格!
        期待,將來她會重拾畫筆,有更新的展現。

刊於2017/8/3澳門日報

⭐️特別鳴謝Kenny Kwong的攝影。

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逐海而居



書名逐海而居
作者陳逸鋒、路家
出版:同趣文藝工作室
出版日期:20176

      今年,我的同趣文藝工作室也有幸出版了另一本新書 :<逐海而居>。本書亦於澳門書市嘉年華開幕日舉行發佈及講座。
      這是繼前年為我的漁民朋友陳明金的<澳門漁家這一代>後,他的兒子陳逸鋒與朋友合寫,一本澳門漁民口述實錄的書,讓澳門漁業歷史文化保留珍貴的檔案。

啟航有堅持
      這本以「逐海而居」為名的書,講述「漁」「船」「海」的故事,說的其實就是澳門的故事。
      細讀書中頁頁的真實記述,就仿佛跟著一隊隊漁船與漁民一起生活、出海。從遙遠古老的澳門小漁村,隨著波濤起伏的歷史蹤跡,不斷回顧遠方,又向前環看現今景況……惟是當今世情,好比大海的翻天湧浪,讓人更惶恐困惑。驚濤駭浪中,我不禁憂悒:逐海而居,未來還有可能嗎?
      近年在港澳兩地有不少有心人關注著「漁」「船」「海」的生存問題,就是因為看到這個整體的根將面臨式微、破壞以致消失,而能提供的出路卻備受經濟利益發展所桎梏及制肘。難道真會讓漁業繼承無人?漁船繼續遞減?海洋慘澹失守?這正是本書作者屢屢陳述、展示逐海而居者目睹和親身體驗的事證。
      無論對「漁」「船」「海」還可以維護多少,我們應以歷史為鑒。及早挽救,做好我們這一代應做和能做的責任,所以這一本書也就是給予這一代和未來世代重要啟迪。時代巨輪當然沒法抵擋,但可以盡力教育、宣傳、改善環境生態的持續工作;構建城市、人文、經濟可共同獲益的創意漁業。啟航有堅持,祝願「漁」「船」「海」將以新角色為澳門展開更美好的里程故事!
李哲雲 2017年新春序於澳門

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十號山頭


書名:《十號山頭
作者:童建穎
出版:一書齋
出版日期:20176

這是一段真實的故事
      
      這是一段真實的故事,像一部泛黃的老舊電影,帶觀眾回到中國70年代江西偏遠的山村,由兩個下放知青的相識,從此展開了共赴患難的日子。當中陸續出現的人物和發生的事件,隨著那大洪流衝擊,由無選擇的服從至無所適從的漂泊,這群知青們奉獻了寶貴的三年青春,而所度過的日子,可能是他們人生十年濃縮起來的路。在數十年後的今天,作者童建穎下筆點滴累積,為這前塵夢魘以小說成書。這永難磨滅的烙印,就似險崖峻壁上的爆痕,交織在這個“十號山頭”,串連成一闋無名的血淚悲歌……年輕的生命,罅隙偷生中閃出青春火花,幾分無奈、吞咽苦痛、緘默絕情而熄滅;最惡劣的生活仍不及被批鬥的殘酷;縱有頑強的挺力,在死亡邊上總有差池,或瞬間崩潰終自我了斷……所有情節,都圍繞那條烏托邦一樣的鐵路,他們揮汗灑血,鮮活的生命得繼續掙扎。
      這是一段真實的故事,對我們活在當年動亂以外的人,乃至今天對此毫不理解的青少年人來說,要明白這個險惡的巨浪造成的旋渦,如何為成千上萬的知青剜割出纍纍的身心疤痕,作者在這本小說中紀實鋪陳,讓我們細讀、歎息。
      這是一段真實的故事,在那個動盪的歲月,只輕如一片落葉,但刻蝕在無數人心靈上的精神創傷,不論再過幾多年,仍是有著不能承受的沉重。文藝或可作為一種安慰劑,嘗試撫揉那難愈的傷口,亦如本書作者所希望的,是要記錄曾親歷的往事,為他們曾經歷過的整整一代人付出的青春,留給未來一代人的成長啟示與意義。
      “十號山頭”,史詩式的小說,其文字價值是珍貴的。

李哲雲2017年新春後序於澳門

旅途夢痕

  
  
很高興第三度為上海藝術家童建穎老師出版他的散文集 :

書名旅途夢痕
作者童建穎
出版:同趣文藝工作室
出版日期:20176

旅途夢痕   代序    

  2017伊始,建穎告訴我他將要出版兩本書:一本是小說,另一本是散文。散文就是本書“旅途夢痕”,是繼他前兩本作品 “邊緣信筆”及“畫案餘墨”,成就一系列式的著作。非常佩服建穎的奮進魄力,於一年多的時間內出版兩本書,對一個仍在不斷創作藝術和教學的人來說,實在難有與他比擬的了。

  月前,建穎要我給書名題字,十分高興,因為寫書法是我最喜歡的。可是,當他囑我寫序文,就真是惶恐啦!因為自己沒有撰序的本事。而刻下正在旅行途中,序文既要匆促交卷,也就以旅途之所想,寫藝術人之所感吧。

  熱愛文藝的人,天生就能把身邊掠過的景象過濾,吸取精華而成全自己獨有的創作,不論是攝影繪畫雕塑音樂文學,一切靈感都從生活中思想轉化而來。走過高山大海、沙漠叢林;經歷不同地域、文化風俗,各種與人共物衍生的故事,林林總總都在影響著我們。所以說人生就是旅途,每個人的旅途都不一樣,遭遇不同,夢想亦各異。

  旅途,因緣際會。有時踏上不是自己原本要去的路,錯誤迂迴曲折的浪費許多時日;或不能去那一直期待要去的地方,最終如夢一場。當有日到達目標,就如成功攀登頂峰;又或方才知道不外如是,然後明白平凡真諦。無論如何,我都覺得旅途就是要領略活著的意義,讓生命不白費。

建穎的旅途,屈曲的命運沒有改變他的志向。年輕歲月無選擇的由大都市下放到農村,因放牛看牛而畫牛;然後因築路而接觸木匠技工,到重新入學進修引發做木雕;及至來澳門五年的日子,終於讓他圓了木雕創作展的夢想!當然這接近大半生的旅途絕不易走,但建穎的藝術夢始終如一。

  欣賞建穎的藝術,佩服他的堅毅。他的文章實而無華,情摯深遠。作為同道中人,我特別錄下他書中這句說話來自勉:

      “願體力精力允許,一件件的做,因為有心,和血。”
 
李哲雲 2017夏於澳門

欣賞陳浩堯的書法

      介紹了陳浩堯的油畫《高中畢業的迷思》之後,亦應把他的書法作品介紹給大家分享。
      浩堯由小學三年級隨我繪畫,繼而也學習書法。他一直能堅持至現在高中畢業,對篆隸楷三種書體的重要經典名碑皆曾下了不少功夫,實在十分難得。習書法不同於繪畫,其需要花更多時間與 恆心毅力去磨練,浩堯的用功,換來了畢生受用的寳藏!

     今天他要升大學或暫且要擱筆了,但多年刻苦鍛練的功夫,基本扎得穩,將來可再重來發揮。我常說:"書法是修持,是一生一世的事!"相信浩堯不會放棄的。
 祀三公山集聯




    

陳浩堯 -- 高中畢業的迷思



陳浩堯  高中三(布上油畫)
 
      踏入2017年,身邊的大孩子中有兩位要準備考畢業試、各種升大學的考試⋯好繁忙緊張了。
看著他們,由兒童畫班的玩樂遊戲中逐漸成長;升上中學,帶領他們進入藝術之門逐步學習。能接受我嚴𧫴的要求,仍努力以赴,走到今天可以交出合格的作品,是令人欣慰的。而在他們即將要升讀大學離開我之前,我仍要盡最後的責任,引導他們體驗藝術的意念創作。

      他們在細致的實物描繪達到了肯定的功夫,之後更上一層樓就是要打破之前的純粹實物繪寫,學習表達自己的思想、感覺,以自由的方式,透過畫筆顏色去表達出來!

      兩年前曾經讓浩堯嘗試,但沒給予題材實物而創作,他會茫然,雖然我曾與他先談聊許多,但始終難以下筆。原因是大部分孩子在經歷實物繪寫訓練之後會忘掉了自己--就是兒童時代天馬行空的心思。成長令人複雜了,自我表達越顯得不容易,這就是下筆困難的原因。我給他們介紹現代、當代大師的作品,討論他們的創作方式⋯ 不過,就正如寫小說故事一樣,而繪畫更添上了謎語般的構圖!因此,有感而發是第一步。

      我搬了一大疊書不整理的放在浩堯畫架旁,讓他尋找靈感。書不是要寫實,而是作為引子。從真實的一些東西思考,踏出意念或抽象的概念,繪畫出自己的心聲故事。

      浩堯在繁重的溫修和考試中,抽空來畫室,坐在畫布前默默思索、點滴耕耘,我只在他背後支持,期待他將展現的故事!過程中我沒參與意見,結果,我欣賞到這幅畫作,我讀到浩堯心中的想法,非常感動!沒得他意見,我暫給畫作題命"高中畢業的迷思"。

      祝願浩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前程遠大!

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暑假 小總結

黃凱欣   初中一  靜物寫生 ( 油畫棒 )

李卓恩   初中一  靜物寫生 ( 油畫棒 )

劉詠妍   高中一  布貓咪寫生 ( 油畫棒 )

劉家晴   高中二   夏日的瓜棚 ( 針筆 / 水彩 速寫 )


       暑假的畫室靜靜的,掛滿牆上的油畫已給學生取回家去收藏,畫得多好,也需向前邁進!

       這裡回顧一下一些孩子的努力成果,雖然曾以投稿方式給報章的學生園地發表,然而畢竟他們篇幅狹小,令畫作失色,加上時間脫節,讓人有退步感。須知,我們是不會停留的畫家啊!

       先介紹幾個作品,他們都很投入和努力,有畫得快的也有慢慢的,但只要不屈不撓為自己的理想完成,就是可貴的了!

       從畫面上的一筆一線、一塗一抹的手跡裡,觀眾會欣賞體會。

       祝福孩子們更上一層樓!

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記28週年

       
再沒有黎明
油粉彩紙本 109x79cm

        28年,會消耗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理想;能磨蝕了最痛的愛恨情仇。畢竟,時間是無敵的!
28年前那一天,我匍跪在地上黑色的畫紙上,用淚水繪寫血肉模糊的、被凌遲的龍。
        之後,一年,隔年⋯⋯最後我用文字總結自己這個繪畫行為,收集在我的自傳式畫集《浮塵記》中。
        在此,與相識或不相識的各位朋友,於螢屏上擦過⋯一切原只是浮塵。
 一年之後  油粉彩紙本 109x79cm

 廣場


 午夜旌旗


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何在恬的金剛鸚鵡




何在恬  高中二  布上油畫
    何在恬的一碗大蝦烏冬,令粉絲專頁熱鬧起來,可見在Facebook上最佳的點擊題材非美食莫屬,就算談藝術亦然。這位女孩畫家,現正開筆另一個食物題材......觀眾要稍候一下了。
    在此,先介紹一幅她之前的一個作品----金剛鸚鵡。取材自我的攝影家朋友的照片,然而,對鸚鵡的極致描繪之後,我鼓勵她改變背景,加入自己的創意。
    終於,讓我無限驚喜的是一幅紅色幕幔的出現!它與鸚鵡的顏色對比構成繪畫的自然原色,悅目亮麗。而更重要的 ,是這隻原為站在樹林中的鸚鵡,在這幅畫中已搖身一變,成為會表演才藝的鸚鵡了!
    所以,畫家繪寫筆功技巧雖然重要,但能令作品表達心思想像、甚至有說故事的能力,那才是有生命的、可以不朽的作品啊。

2017/3

何在恬的大蝦烏冬


何在恬 高中二 布上油畫
    繪畫這一碗大蝦烏冬,雖然大女孩何在恬真是花了好幾個堂課,但她是畫得那麼細心入味,慢慢琢磨每條烏冬,還有那泛在湯上的幾點油光⋯ 嗯,越看越饞啊!
    把這個作品掛在牆上,能望梅止渴吧!
2017/5/7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鄧希洋的母親節卡




  鄧希洋  7歲

    今天母親節。我從網上學到一個母親節卡的製作,雖然複雜一點,但教孩子們做得很開心。我特別鼓勵孩子在卡內給媽媽寫“情信”!他們都很為自己親手做的卡感到驕傲。
    而我,特別看到希洋這位二年級的小男孩,他給媽媽寫的“情信”實在超感動,一定要讓大家分享!
    祝福天下母親都快樂!

2017/5/14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李卓謙的畫具寫生


李卓謙 14歲  畫具寫生(油畫棒) 

    他完成了的這張作品後,放在真實的畫具旁,我發現竟有亂真的錯覺!不能不稱讚啊。
    卓謙在繁多的課餘活動中仍堅持來畫室,想是對繪畫有著一份熱愛。雖然他作畫的時間很有限,一年中完成的作品很少,但他絕對的投入讓每個作品都不斷進步和細緻,這已令我十分欣賞了。
畫作刊載於2017/5/11澳門日報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齊玩叮噹球

    



    以包裝帶編織的球兒,裏面含個小響鈴,這是很可愛的環保手工玩具。我從旅遊時帶回來給孩子們,目的當然先用來玩繪畫了!

    畫這個球兒首先我得解讀這些彩帶子如何穿插。孩子們都很聰明,掌握我説的要㸃,竟亦畫得似模似樣。其實這並不容易,各位不妨試試哩。有趣的是:我規定要畫三個,每個孩子畫的第一個,無論大小都十分好;畫第二個稍遜了;至最後一個就更遜!想是開始時非常集中注意力,往後就越來越累了!這是我們應要特別留意孩子的學習能力與情況,教學相長哩。

    不過,完成球兒就可以選擇畫上自己喜歡的貓狗漫畫⋯大家都開心又爽快的完成,孩子們真棒啊!

2017/5/8

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金門寫生2016

    日前在粉絲專頁上見到金門"依山行館"的好朋友貼了我送她的寫生小作,回憶起去年在金門的寫生假期,便將當時的畫作重看一遍,只覺時光飛快又一年... 金門的朋友們,我將再來,風光依舊吧......
    珠山的小魚塘應修護好了吧...
    古厝簷下華麗的畫飾仍悅目...
    "依山"堂前的芭蕉應又長高了...
    "候鳥"前面高高的木麻黃已給颱風摧折,但在我的畫中它是永恆的。
    菜地上的芋頭消失了,長成的玉蜀黍也收割了,留下我畫中的芋葉,彷彿仍在晚風中搖曳...
    "依山"的王先生:我再來的時候,定會記得給你送上建功嶼的速寫!期待著...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人群的壓力


    插圖 / 文  作者:何在恬   F.5

       網絡通信技術不斷進步,只需一機在手,基本上足不出戶就能得知天下事。如今網絡上經常出現一種現象:人們往往喜歡通過自己的認知來評論一件事的好壞,也喜歡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來判別是非。其實在生活中,少數服從多數的例子很常見。例如:當你正坐在一個很多人、很嘈雜的酒樓裡吃飯,身邊的人包括正與你交談的友人,突然全都靜下來並站起來,相信你也會跟着他們靜下來。雖然感到莫名其妙,但隨後也會跟着站起來。因為只有你在說話和坐着,在場的人一定會轉過來看着你,這就是一種人群的壓力。

       我曾經參與過一個遊學團,上課時填了一份小問卷,隨後大家都要分享自己的看法。分享時大部分同學都把“我認為在學習中興趣是最重要的”放在第一位,而把“認識當地文化”放在最後。第一位同學在分享時,老師驚訝了一下,隨後幾個同學的看法都一樣,老師就隨便地帶過了。輪到我分享的時候,因為把“我認為在學習中興趣是最重要的”放在最後一位,引來老師和同學的奇異眼光。而我的第一位是“我認為投入課堂是最重要的”。我想,既然可以投入課堂,那一定是有興趣才投入,所以把其他選項都排了以後,剩下的那個選項就排在最後一位。那時候的我知道他們誤會了,但在老師加鹽加醋的反問下,我有點無奈地放棄解釋,也不想大家繼續把焦點放在我身上,只好尷尬地笑了笑帶過。

       經歷過那次尷尬的事情和類似的經歷後,我產生了一個疑問:只要答案與大多數人不一樣就會被標上“奇怪”的標籤嗎?這也是人群壓力的一種吧。我覺得自己經常異想天開,也常常想向別人解釋我與眾不同的想法,並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同,結果我還是輸給人群的壓力,每次都以尷尬收場。

       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像哥哥那首《我》中所說的:“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每個人生來就不一樣,沒必要讓別人的眼光拘束了自己。“天空海闊/要做最堅強的泡沫”,生命就像泡沫一樣脆弱,但我們要堅強,積極面對人群的壓力,才能綻放出像煙火般獨一無二又絢麗多彩的一面。

轉載自澳門日報2017/4/27

麥景智的高腳屋速寫


麥景智  高一    斜陽下的高腳屋

教學生繪畫,難度最高的是線條速寫,我會把它放到最後階段。當他們能掌握好物像的形態,懂得畫面構圖取捨及調度,開始運用一枝油性繪圖筆,沒有打稿也無得改寫的限制下,落筆需要極大的信心。
把畫中的每一條線都能畫得流暢優美,簡明有致,不重複累贅,這是我對線條繪畫及速寫的基本要求。所以,真的太難了。因此,學生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自己努力不懈,鍛鍊眼、心和手的功夫。景物千變萬化,而繪寫是瞬間完成,以心先畫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麥景智在油畫上的學習暫時停下來,試試這絕不輕鬆的“輕描淡寫”,或讓他有另一啟發。無論如何,我們嘗試一下吧。
速寫繪畫加上一點淡水彩,好處是可讓畫面增添亮麗感;缺點是若對水彩運用的功夫不足時易變為敗筆!大家繼續努力好了。


畫作刊於2017/4/27澳門日報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黃芷晴的春天靜物寫生

黃芷晴    高一   春天靜物寫生    (油畫棒)

        
        工作室陽台上的幾盆蘭花,是一位教花藝的學生,每年春節都給我送來,花期過後,也就把它栽種下來。不擅於種蘭的我,竟然可以讓它們隔年又開出花來!想是這邊陽光獨好吧。

        記得我選擇這盆蘭給芷晴做模特兒時,幾塊厚葉的中心,正開始萌發一片小葉芽。然而,芷晴畫得慢,葉子適逢春暖霧露,不消多少日子就快高長大。兩個星期下來,小葉芽已經成大葉片,模特兒全變了樣子!這個教訓給芷晴是,萬事萬物,都要把握時機,毋容蹉跎啊!

2017/4/13

魏凱敏的時裝櫥窗

 
魏凱敏    高中三    時裝櫥窗    (布上油畫)

        對於讀高三的學生來說,在他們即將要離開我升大學之際,也希望盡力讓他們嘗試繪畫人物。
魏凱敏是個非常細緻的女孩,她很早就決定了要攻讀醫科,我深深讚賞!所以在找人物題材給她繪畫時,我就靈機一動,選了這個我在街頭偶遇的一瞥。雖然沒可能也不一定要給油畫班的學生提供人物寫生,但以這個人偶作為一個鍛鍊的過程是不錯的。

        這張作品中,裸體的人偶是臨摹照寫,學習不同的灰階色度,根本就是素描課的重溫。而另一邊的穿衣人偶,我讓凱敏自行決定,給它設計時裝!這樣既是臨繪亦加添了創作意念。

        我一直很強調藝術要活的、有生命意識才動人。所以要孩子們學懂思考和加入自己個性的想像。這當然不是一朝一夕,更是古往今來創作人永遠探索的問題。

        我不會說凱敏這個作品很好,但我喜歡她能踏出創作的一步。以她的溫柔冷靜,我祝福她將來更會是位超棒的醫生哩!

作品刊於2017/4/20澳門日報

現代眼鏡中心

    我的好友就在樓下開眼鏡店:“現代眼鏡中心”。他們夫妻檔總是和所有客人都談笑風生,話題永遠不完!直至有一天,老闆告訴我他要退休了⋯ 這個消息令我不捨之餘,更好一段日子讓我腦裡縈繞著“退休”二字,呆想無邊!

    臨別那天,我在教畫中途匆匆往陽台俯瞰拍攝這照片。其實這三年來我在店子對面樓上,每次回工作室都會習慣看看店子,心裏打個招呼!所以雖然沒有真的進店去,但我還是覺得很開心見到店子亮了燈!有時,看到沒開舖,就知道老闆他倆又旅行去了,很為他們高興!默默等他們回來,可有愉快的見聞分享了。這就是街坊情,當然更加上了一份難得的友誼!

    自那天告別,這照片就留在手機裡,一直想寫點什麼⋯ 然而,情太滿時,執筆不易。此刻偶然又在手機裏翻看到這幀照片,而我正飄洋過大海 ⋯ 難得人閒心閒,就記下來貼在臉書上與大家分享吧。

    有緣千里同此心啊!

2017/4/7

明信片飄流

    今天,我家信箱插著一張明信片,好奇怪喔⋯上面寫的字竟然太熟悉,因為是我的手筆:"旅行也是放下,也是忘記背後,也是尋覓⋯⋯"很無聊的字句。我想起來了,是我在台中一間創意商旅留宿一宵,翌日離去時寫下給他們代投寄的。當時無心無意的句子,早已忘得一乾二淨,沒想到此刻出現在眼前,而且是足足相隔一年光景啊!

    年輕時旅行歐洲,總喜歡每到了一個喜歡的名城,就買張明信片寄回家給自己。那些情懷與片紙隻字,早已塵封,只記得最後一次是在北極聖誕老人村寄的明信片,那是挺開心的一次!

    今天這張遊走了一年才到達的明信片,不免讓人感慨。旅行的故事隨著歲月,總的仍像流水行雲般遠去,沒有什麼好要留住的!

2017/3/29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繁華大都會

 俊朗  11歲


 正源  7歲

 嘉暉  7歲

 彥孜  8歲

        我的攝影朋友們經常在FB上貼出超美的都市景色,欣賞五光十色的城市風貌,香港澳門或上海......幾乎不知我家在哪城了!這次我讓孩子們分享這些絕色佳作,他們會驚嘆香港的夜景,會親切歡呼辨認澳門風光... 之後,我們就創作一幅大都會吧!

        我收集了一些舊報紙,特別的是只收黑白的專欄小廣告版面,孩子將之撕成摩天大廈樓房天橋...拼貼出自己想像的大都會,而作品的色彩留給他們用螢光色筆繪寫,再加薄薄的馬拉紙敷貼便完成了。

2017/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