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做個靚靚購物袋


 
               黃曉甯    六歲

       一大疊的大張廣告海報,過了期就棄如垃圾,雖然可以當廢紙回收,但看著海報背後空白乾淨的紙面,真的於心不忍。想起我童年時,要找塊白紙繪畫真不易,所以我一直都很珍惜每一張紙⋯ 一小片紙兒,如同一片天空、一朶雲兒,給我想像創作的無限空間!這是現在的孩子不能感受的了。
       當然現在我無打算把這疊海報繪畫,但有個趣味的點子可以和孩子們學學玩玩,大家一齊製作購物紙袋!
       説到如何摺出一個紙袋,這又是我的童年回憶。由於農曆新年時,家中一定弄好油角食品,送給親友拜年,父親就買來紅色雞皮紙,敎我摺黏製成一個個的袋子,放入油角包裝得漂漂亮亮的送禮去。我就是這樣學懂這個"紙袋勞作"的。昔日的節儉美德,今人或已不彈矣,但我且趁機讓孩子學習這難有的工藝吧!
       先在大海報紙上畫自己設計的品牌圖畫,大家都開心極了!巨幅海報紙,海濶天空,畫得多暢快。然後我帶領孩子逐步按序,製作完成。過程中若稍不留心就會失敗,所以這很考驗他們的注意力!
       可愛的黃曉甯,今年六歲,特別給我作模特兒,愛表演話劇的她,果然專業非凡喔!看大家製作的紙袋,必定"讚"吧!

梁皓茵的聖約瑟修院大門

    
   梁皓茵  中四  聖約瑟修院大門  布上油畫
澳門最令我心愛的一座教堂就是聖約瑟修院教堂。站在古典樸素細小的修院門外,就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讓我向它走去,呈現眼前的聖約瑟教堂,高高聳立闊的一道長長階梯之上,黃色牆身深紅瓦頂,氣派莊重神聖,直讓我有下跪的感動。踏入肅靜的教堂內,仰望偉完美的穹頂,讚嘆為天家之門!曾在這裡聽過聖樂,音色迴盪美妙難忘。每次偶爾路過教堂外門,也必抬頭看看大樓頂上的風信雞。我十分相信與這座教堂有一份緣,不是宗教,是一份藝術的緣。
在風順堂這區,曾有過不少藝術家留下身影足跡和無價的畫作。附近的千年利街就是以錢納利命名,他1825年來澳門,住在鵝眉街,在那裡作畫至去世;1944年俄國畫家史密羅夫因逃避日戰而停居澳門逾年,卻繪畫了大批傳世的水彩畫,當中就有許多聖約瑟修院的寫生;還有一位今天很多澳門人都認識的法國畫家喬德龍,也用水墨畫下這個修院的小門牆。修院最近開闢了一個藏珍館,展示聖物並介紹修院教堂的歷史,很值得參觀。
梁皓茵畫這幅作品時,我就是要她去現場觀察和感受。她把實景中的繁雜刪除,繪出了門牆的蒼桑感。富創意的天空色彩,加添了一抹宗教的靈光!非常欣賞。

2016/11/17刊於澳門日報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杜海韜的書影燭光


杜海韜  高中二  書影燭光  布上油畫
為學生佈局一個寫生的擺設,是我非常著意的工作,題材要合符學生的能力之外更要他喜歡接受。我總要學生坐到題材前面,花一些時間去端詳:愛畫這個嗎?看著有感覺嗎?沒有的話,即可放棄。
所謂先要眼到,雖不至於一見鍾情,但首要吸引畫家的目光,才有繪寫的興趣。然後,由眼睛傳達到心裡,實際上是腦子,作了分析,擬想安排架構、辨色,這就是心畫。最後才是手到,開始作畫了。這是繪畫寫生作品的基本方式,就算將來不是繪寫實畫,心到的要求更高,因為無論有否實質具像,都要與情緒幻想和複雜的感觸交融,乃至最後去蕪存菁,或不斷變化才產生創作。
當然我會告訴學生,每個作品都不是一定成功,沒有最好的作品,只有在這條路上永遠去探索發現。真正繪畫的人是為心靈的要求而畫,而且會是畢生的追求,既苦亦樂的事啊!
杜海韜逐漸成長,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感覺,我會盡力了解他,陪他走一段基礎的階梯,讓他未來有更開闊遠大的美景。

(畫作刊於2016/11/10澳門日報)

梁芷愉的一籃秋菊


梁芷愉    8歲    一籃秋菊(設色水墨)

    今年的秋,很熱,且是秋老虎的炙人,牽引海洋上的氣壓生出颱風連連,讓人難有秋意。友人們都紛紛赴外旅遊,尋訪紅葉秋色,然而秋的腳步仍跚跚而行。
    時節紊亂的現象,是我們地球的脈搏發出警號,太多不循理的生態,其實不是讓我們獲取更多,而是讓我們會消失得更快。當大自然離棄人類,那將是一個悲慘的世界。因此,現在我們要多給孩子認識這些自然美好的事物,知道愛惜和保護,他們未來才能繼續擁有可以看花看草、有山有水有小動物的世界!這次的中國水墨畫課,我以秋菊為主題,當然因為菊是國畫中的四君子之一,是文人詩畫的秋之象徵。雖然年紀小的孩子未必全懂得,但我深信每年每季每個時節去談談說說,寫寫畫畫……那種子一定會成長的,就像從幼年時父親一直給我說的詩歌故事等等,影響我的一生。
    配合童趣,畫菊方式要簡單,利用毛筆鋒毫與筆腹的特點,輪次點出花瓣,孩子容易掌握學習;加上幾種顏色供選擇,令構圖美觀可愛。梁芷愉的一籃秋菊,充滿童真。性格較文靜的芷愉,平時繪畫總是很猶豫,但這次她的籃子繪寫大膽,葉子更有她自己的創意,證明了畫中國畫更能開放孩子的心和手!
刊於澳門日報2016/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