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2月11日 星期四

二零一六新開始


二零一六新開始                                  黎彥宜 (小五年級)           /

二零一五在一分一秒中逝去了,然而,新的一年又匆匆地趕來了。就在它們去來的中間,仍在夢中樂不思蜀的我緩緩地睜開眼睛,新的一天,不!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可是,我躺在床上真不願起來啊!
忽然,我聽到一把陌生的聲音說道:「喂,若你日後要做大事、成大器,像你現在那麼目光短淺可不行啊!你要看得高、望得遠,放眼世界,才能成功。」我立刻睜大眼睛問道:「你到底是誰?坦白從寬!為何你會出現在我的房間裡?」剛才那把聲音回應道:「我是誰?正是每天為你遮風擋雨的天花板呀!哈哈哈!」我滿腦子問號,半信半疑地問自己:「甚...甚麼?天花板也會說話?」我想了一下,不過...它說得倒挺有道理,我就把『看得高,望得遠,放眼世界』定為我在二零一六的新目標吧!
不過事情可沒這麼簡單就完了,又傳來一把陌生的聲音:「我是電風扇,像你這麼暴躁,有誰會想跟你做好朋友?你可要保持冷靜啊!」我想:天花板會說話、電風扇會說話、看來全屋的傢俬都會說話,目標也會陸續有來,我便趕緊拿紙記下。這時候又傳來另一把聲音說道:「我是時鐘,你要珍惜時間,陶潛雜詩也提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你可不能讓光陰白白浪費啊!」之後一把又一把聲音接著說:「我是你的錢包,你要積蓄節儉,我已經瘦得不成樣子了!」「我是鏡子,你要自我反省,才能做得更好。」「我是光管,你應大公無私地,照亮別人。」「我們是牆壁,我們四兄弟分工合作,你才能舒舒服服地住在這裡,所以,你要和別人分工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得妥當。」「我是你的床,你別只顧著白日夢,適當休息,也要有夢想啊!」「我是地板,你要腳踏實地,不能一步登天。」「我是馬桶…請記著每天要便便,身體更健康。」
這時候,我寫的紙已被填得滿滿了,看來新的一年要幹的事多著呢!真的要及早計劃,才不致白白浪費光陰。
突然一陣敲門聲,我聽到媽媽大聲叫我…啊!原來是一場夢。但這是一個多麼有意義的夢!我的二零一六新開始,我一定要把這個夢實現的。

2016/02/04刊於澳門日報

鄧希洋的水仙揮春

鄧希洋  6歲    (宣紙 設色水墨)

過年開筆寫畫,要來一幅中國水墨才夠應節。雖然孩子們習慣繪西畫,有的還坦白地告訴我:很怕執毛筆啊!我說:努力學會多一些,你就比別人更勝一籌!其實,我把這些寶物點點累積在他們的心田裡,將來自有開花結果的一天。少少靈性的薰陶,人的心性也會長得美一些。
給孩子們學習中國畫,我付出的努力是事倍功半的!但好的事就要堅持!而孩子稚拙的筆觸,又往往趣味橫生,給我回報。
這次的水仙圖,原本只配雙桔,臨課靈機一動,先加繪一筆大紅待後用,他們都猜到是寫揮春了。開始動筆描水仙葉子,解釋水仙的生態;示範兩筆畫一葉,葉子的闊窄長短與姿態…重覆再重覆…花兒有個“金盞”重點較易掌握,但花瓣竟是難以畫成圓狀!所以,理論與實踐真的是兩碼子事啊!幸好到了描花盆和雙桔就漸入佳境,設色之後頗見真趣。寫揮春的時刻來了,有的孩子選最易的“大吉大利”,也有寫筆劃多的“身體健康”“學業進步”,非常進取!

鄧希洋寫揮春的時候,他的爸爸來了,好玩的爸爸給他意見反擾亂了小腦袋,在揮春上寫了自己名字的“希”字!這回真不知如何是好?希洋楞楞地不知所措,我就替他想了句“希望成功”,變得滿有新意了。看希洋只六歲,他畫的水仙是很多大孩子也不能及的哩!
2016/2/11刊於澳門日報

2016年2月6日 星期六

郭詩敏的印年畫

郭詩敏    11歲    (保麗皮 / 白畫紙  中國畫顏料)

我收藏著兩叠“利是封”,每年都拿出來欣賞,一直都捨不得用,那是2007年在澳門博物館展出《迎新接福 一紙萬象──楊柳青年畫展》時印製的,當時更出版了畫冊,非常精美。二十年前我亦曾到訪天津,參觀了楊柳青的版畫工作坊,從樸素的民間年畫,至仿古的水墨畫,都令人讚嘆。
新歲將至,正好給孩子們介紹年畫,認識一下這種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年畫艷麗燦爛,天真可愛,最適合孩子們發揮。當然,要孩子製作木刻版畫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有其他代用品。這次我採用乳膠製的保麗皮,只需用鉛筆在它柔軟的表面繪畫出圖形,年幼的孩子都畫得好!之後將它以膠紙固定貼在桌面上,開始用中國畫顏料把圖形塗上色彩。趁水色未乾就以與保麗皮相同大小的白畫紙覆蓋,用手掌充分按壓,輕輕揭開畫紙,圖畫就複印出來了。注意:白畫紙也必先用膠紙固定其中一邊,塗色可分多次,複印就不會走位了。

這課我說了鯉魚躍龍門的傳說,還介紹了中國繩結的如意結。利用這兩題材,就印了“如意吉祥”的年畫了。郭詩敏的雙鯉構成圓形,中央是如意結,是年畫中常見的喜慶意頭。其實塗色和按壓的把握是有點難度,年幼的孩子未必能做得完美,但天真好玩便行了。詩敏的製作恰到好處,她的用心,值得讚賞!

刊於2016/2/4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