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淪陷禪寺

 遠處迷濛至高一點為中台寺。
天地間,無最大者,亦無至高者。

按:本文可能會惹起有關人士反感或異議,但自說經歷感受與批評亦有自由吧。至於篇名,寫作時頗有躊躇,難以題名,剛巧在瞼書上有台灣朋友談起中台禪寺,他竟以"淪陷"形容之!嘆息之餘,乃題作篇名。奈何!

從來沒有想過,遊罷一所禪寺、佛堂勝地,非但沒接收到一點靈性感染,更相反地,給一股渾沌納悶之氣脹塞胸臆,是前所未有也!甚麼禪寺呢?乃台灣著名的中台禪寺。
近年我常遊台灣,以中部和南部為主。有學生告訴我,去台中時記得去埔里走走,是個好地方;又必須去中台禪寺,是個精美宏大的藝術建築云云。而我多次赴台,都不順路前往,這次再遊埔里,除了參觀特別的紙教堂,也決定造訪中台禪寺。享負盛名,查看資料:是目前台灣以至世界最大的佛教寺廟,樓高達136米,三十七樓,亦為世界第二高東方佛教建築。曾獲2002年台灣建築獎、2003年國際燈光設計獎等。其他描述:「主體建築以石材為主…由側面看主體建築,彷彿是一位在青山中禪坐的行者;正面外觀則像蓄勢待發的噴射機…」真的很誇張!不過,2005年一群年青建築師發起的台灣最醜建築票選中,中台禪寺獲選為最醜建築第一名。而我遙望它,是高高矗立在一大片田寮村里中,確是遠近無有匹比者。
當踏上寺門外的步道,感覺上沒有佛光山的寬闊大氣空間,那高樓式的寺院主體建築,就似看慣的城市商廈,樓頂蓮花開瓣式的設計和金頂、玻璃幕屏配搭,觀感是多元宗教組合。美學上且不予置評,唯佛禪意味頗冷淡。若其以超現實新主義令人折服,相信它走錯了方向。石牆肅穆傳遞孤傲,門柱高不可攀,若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緣真個是離我近者實太遠。
進入四天王殿的門檻,還未抬頭瞻仰,眼前盡是寺內工作人員們舉著大於人頭的牌子,紅色圖文標示:禁止說話!即時令我有闖進他人禁地的無端惡感。身邊有遊客輕聲讚嘆、竊竊私語…即時被持牌工作人員以手勢阻止,不由得心頭難受!此種禁言措施,的確是我曾去過世界上無數中外古今的宗教聖地都未見過的待遇。今年初,我到訪緬甸與斯里蘭卡,佛寺遍地。每天入寺廟,不論是文化遺產或是民間參拜的,統統一律脫鞋除帽。在緬甸更嚴格,連襪子都不得穿著。我又曾在印度、一些阿拉伯國家,女士進寺廟要包頭巾或全身裹袍;在梵諦岡聖彼得大教堂、在耶路撒冷大清真寺等等…我們入各大宗教之門,恪守人家的清規,安靜而可細語,各處的導遊們都能引領遊客在一邊低聲解說。雖亦有遇過不可言語的地方,但皆隨和示意而已,未見有一處像中台禪寺的予人反感。
如此參觀,非但無啟禪機,還有被侮辱之感!矯枉過正,以為閉嘴就可以清修,就體會真神佛嗎?我興致盡掃,心思全無,匆匆與隨行學生退出殿門。站在門檻外,跟學生輕聲評論上面的檻聯書法,寺內人員即又出門來要我們勿站於門外!堂皇寺門,高大氣盛,若認為庸俗眾生是騷擾佛門清靜,為何要對外開放?這是既要炫耀於世,又要耍弄高貴的勢利心態,根本就非佛非性。

我雖不是念佛修持的人,也愛研讀佛經。我的理念是世界大同,一切宗教導人向善者,貴賤不分,仁愛正義,互相尊重就是正道。末了,側聞佛光山最近也仿傚中台禪寺的舉牌閉語…乃問朋友,法鼓山又如何呢?說:「法鼓山只供信徒前往禮佛,不喜歡被觀光客打擾。」對此,十分認同,這才不致虛名構作啊。
2015/8/19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黎俊溢的賣辣椒者

1.                                                         黎俊溢     高中三     賣辣椒者  (布上油畫)

近讀上海藝術家童建穎老師的一篇談藝文章:《關於藝考》,概述2001年他從澳門回大陸進入高校任教,目睹十多年來美術專業高考的情況:「最初,主考素描、色彩兩門。素描是真人寫生,模特是從體育系請來…分別進入各考場。色彩則是由壇罐、蔬果組合的靜物寫生。」「後來,改為素描畫石膏頭像,解決了模特形象不統一的問題。色彩則用同樣器皿加同樣種類的蠟質蔬果…問題卻隨之產生了。再後來,開始畫照片,從石膏到真人,畫色彩靜物也用照片,加試的速寫也一樣,擺好姿勢拍,當場派發,集體臨摹。至少十年,舉國統一,幾乎無人質疑,實質問題已日趨嚴重,病入膏肓。」文末,他感慨現時大陸年輕人參與競爭讀藝術,「以為比起其他學科容易取錄,完全出於『藝術無須文化』的巨大盲區…當事者耗下的則是最佳的青春歲月,換得文憑之後絕大多數面臨改行,重新開始。」讀畢確是令人惋歎,明白到為何現時教藝的老師素質每下愈況!然而卻鼓勵我更堅持自己的教藝理念。
這是俊溢的第一幅人物油畫。由於時日無多,他要升大學了,我已無法讓他由真人速寫逐步學習。這個模特,我亦只能以照片代行,但強調他著重觀察光暗與用色就是。俊溢升大學讀的不是藝術,他喜歡歷史,但即將攻讀的是哲學系。期望他明年放假回來,我們有機會必定來一幅真人寫生吧。


2015/8/27刊於澳門日報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蔡宇恆的未題名

 蔡宇恆    高l中三        未題名  (布上油畫)

回顧十年多的光景,我陪著一些孩子走過天真的童年,再踏入多變的少年期,我們長時間以藝術接觸,雖沒有太多交談機會,我慣以心去看著他們成長;又因為指導寫作,我從文章中去透視他們的思想歷程。也許,他們會回憶,我曾對畫作的要求很高、很嚴格,但這是因為愛之深求之切!鍛鍊大家吃點苦,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回望他們多年來的畫作,一幅比一幅進步,就明白這個真實不虛的道理。
暑假將盡,宇恆在畫室的時光也近尾聲了,我得盡力再啟發他邁開創意,好讓他迎接即將來臨的大學新階段。當學習寫實繪畫之後,就要把創作推進較高的一層:如何繪寫思想心靈的東西?從真實具像去變化出抽象;從感覺幻想去描畫有形無形的畫面大千世界。這正是藝術的另一層空間,讓作者遊弋海闊天空的無限境界,尋覓表現自我的方式。當我只能用最短的時間跟宇恆去談論這個大問題,然後讓他面對眼前的畫布去思考畫些甚麼,剎那間我自覺是個愚蠢的老師。但我知道,宇恆不會令人失望,我了解他腦子裡有自己豐富的靈思!
宇恆這幅作品,我讀到熱愛被鎖在理性且堅固若牢的框架內,外面一片冰冷。我沒問他這作品是否有題名,由觀眾去聯想好了。在此祝福宇恆,更殷切期待看到他的未來新作。

2015/08/20刊於澳門日報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逍遙觀想──蔡樹榮畫展




蔡樹榮告訴我他有畫展了。雖隱伏良久的,已極少與畫友相會,卻特別承諾要出席他的開幕。期待的,是他孜孜不倦畫筆下的新作。熱鬧的開幕式,並不適合細意觀賞,所以我得擇日再到展場,放懷看畫
在場刊上,樹榮簡單表述他的構思:色彩、有意無意、來去、似與不似;心境遊於虛實中的自我。這令我想起十年前與他記錄的一篇訪談,或因彼此都是繪畫的人,尤其鍾情於發掘心靈意象的描寫,瞭解是可以想像的。當時他有段說話是我體會至深:「我主張純化、淡化的人生……從心底發出的創作能帶給人片刻歡愉。藝術不能欺騙,出賣靈魂……不需要定太高目標,隨遇而為,好像行山,未必一定要闖高峰,只要享受行山時的感覺,領略經過的風光,疲倦了,便下山。」人生觀決定了樹榮釀造藝術的風格,十多年來他一筆一步於畫中漫遊。他的遊,就是他的觀與想,更難得的是他勤遊不疲,不斷帶領我們遊覽其畫中天地。
由畫家發現、抓著了值得他沈迷的方向,越畫越歡喜,從不理會世俗的想法與疑問,蔡樹榮保有非常完美的自我,是澳門芸芸藝術家中的鑽石!讀他的作品,可以洗滌凡心,清淨靈台,一沾不食人間煙火的情操。雖然,認識樹榮的好友們都知道他的耿介豪邁,酒酣尤更情真,而這性格亦毫無掩飾地流放在一些色彩熾熱的作品中。創作於2009年的一幅舊作,激情中的深邃沈鬱,就像嘗試竭力按捺的情緒。然而在新的創作裡,同樣紅艷色系的,那沈澱的暗流開始散逸,硝煙欲化,藍天隱現,如釋重負。若以此解讀畫家的心懷,我為樹榮感到欣慰。
我常常說,看畫的趣味在於刪除實際語言,每一幅能吸引你眼瞳的畫面,都會向你坦言一切;又或佈局如謎,牽動你好奇的神經線!不過,蔡樹榮的作品讓觀眾有絕對自由的空間。靜靜徜徉其中,由不同的心情,調理出迥異的視覺思維。
雲淡風輕的大片晴空,低低的壓出一道青草地;嫩黃蕩漾桃紅,是誘人的午後浪漫;寶藍深湖終於透析冰涼泉水;在無底的天坑下仰望,頭頂的一方天際只有自己才認識……
2015/8/15
展期:2015年8月7日至9月12日
澳門南灣官樂怡基金會展廳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郭詩敏的品茶賞花

郭詩敏  11歲  品茶賞花(設色水墨)
郭詩敏  11  品茶賞花    (設色水墨)

從前旅行,我必追世界各大藝術館,要踏足所有著名藝術殿堂,才覺是不枉此生!當每次站在大師們的真跡手筆面前,都激動不已,渴求藉著作品上的一筆一色,獲得技藝與靈思的交感傳授。每次遊罷一個藝術館,身心疲憊,整個人就像是被掏空了的軀殼,只有腦袋和心靈是膨脹滿溢,是一種苦樂境界。轉眼數十年,回顧激情歲月不再,但另一種怡然自得的幸福感卻倍加,眼眸更投向眾多擦身而過,不見經傳卻是吸引、輕扣心弦的美藝創作。
年前我在韓國平凡小鎮的街巷裡,一間食店中看到的牆上掛畫,泛黃絹本上,筆墨灑脫淋漓,點色三兩不拘小節,直白式的佈局卻寫出品茶賞花的恬淡閒情。全無矯飾的畫面,我體會到的是「心情」!所以,欣賞之餘,覺得給孩子作為範畫也很合適。
由於選擇較大幅的宣紙,粗獷的木茶几和花瓶,是很好的長線條練習;原作白色的茶具,正好讓孩子發揮創意,自由加添圖案設計,也是他們最感興奮的部分哩!
一向繪西洋畫的郭詩敏,學習水墨畫才數幅,之前從未接觸過毛筆宣紙的她,落筆膽大而心細。另一方面她亦得之於學習西洋畫的造型和創意,由此可見中西畫融合的藝術教課,讓學生獲得更多元的啟發。

刊於2015/7/30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