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鄧洛程的小小話劇場


鄧洛程  4    小小話劇場  (彩色畫 / 粉彩 / 水彩

這次畫課,我首先示範製造簡易的紙筒小人兒,它的臉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符號表情。之後,把大畫紙對摺成直角,豎的一面是背景,平的是舞台地面。我就開始給孩子表演了一個家庭生活趣劇!小紙筒人飾演不同角色,由我的手和說話,仿真的活動起來…我的小觀眾們都驚喜地開懷大笑,我知道自己成功了!
這課我只教製作紙筒人,孩子們的小話劇都由他們各自設計。我鼓勵他們自選話劇的場景,除了家庭,可以是學校課室、新馬路、郊野公園甚至是太空!於是,孩子的腦海就廣闊無邊,想像的故事就會超精彩了。當一個個表情趣怪的紙筒小人兒做好了,他們便很用心的繪畫背境。之後,有趣的話劇就紛紛上演了。孩子們主動的導、演、互相觀摩,熱鬧得就似戲劇節般!令我喜出望外。

鄧洛程年紀最小,她很少說話。別以為她害羞,她大大的眼睛會定定的看著你,仿佛小心的分析著!這次,我問洛程她的背景是甚麼地方?她說是家裡,我提示她家裡是否有很多書呢?於是她就畫了很漂亮的書架。當別的孩子還在努力,洛程的小劇場已很快完成了。她開始輕輕的自言自語,小手移動著紙筒人,沈醉在她的話劇中,旁若無人…這是多麼珍貴的時刻啊!
2015/12/17刊於澳門日報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李堯焜的不可思議的事件


李堯焜  6    不可思議的事件  粉彩 / 水彩

如果忽然有人邀請你講一件不可思議的奇異事件,在沒準備的情況下,只給你三個名目而必須連結起來,即時面對大家杜撰一個有關的事件,會有多困難?相信連做老師的也一時語塞吧!而由這故事再發揮成繪畫,不只要求插圖或繪本式的呈現,而是期望孩子有更新的,甚至迥然不同的創作空間,自由脫胎,這就是踏出藝術的無限性。
這次首先我準備三種顏色的小紙籤,每一種紙籤的名目有許多,內容都不相同:內容一是人物或動物;二是日常用品;三是食物。孩子從每一種顏色紙籤抽取一個,把三種不相關的內容連結出一件奇異的事件,說出來給大家分享。例如有孩子抽到大貓、傘子和香蕉;或抽到千足蟲、花瓶和三文魚壽司…這是既可笑又不可思議的!不過,孩子們都能把它們聯結出各式各樣的荒誕怪事,也敢於演說,就算平日少說話的都肯開口啊!這是成功的一步。繪畫開始了,孩子要把剛才構想的怪事情景繪畫出來,捧腹大笑之餘也成全了一幅天馬行空的作品了!
李堯焜的不可思議的事件,是由小女孩、眼鏡和西瓜組合成的!讀者能想像裡面發生甚麼奇異的事件?觀看他的圖畫,大家不妨各自創作不同的趣事。而我特別欣賞他充滿童真的大膽筆觸,可愛極了!

2015/12/10刊於澳門日報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黃曉孜的跳飛機

黃曉孜  10    跳飛機  油粉彩

偶見一幅舊照片,拍攝的是粗糙水泥地上,好簡單的白漆畫成的跳飛機格子,這是在小城中普通的公園裡都會有的,雖則簡陋卻是至今仍有的遊戲。我問孩子們有玩過嗎?竟有三分一人沒玩過,而玩過的就是在學校的操場上。
我請孩子們設計一個好玩的跳飛機,在一幅較長的畫紙上,用白粉彩畫出來,並填上美麗的色彩。他們一邊畫,一邊用手指來來回回的點點點,模擬跳的方式;完成時又互相觀摩,考驗跳的難度,十分投入。所以,讓孩子去設計遊戲會比玩遊戲更有趣吧。
這個作品,我還加入了腳印的元素。在繪畫前,要孩子猜猜不同動物的腳印,還有我們不同鞋子的鞋印…大家除了熱烈猜測之餘,更多了不少知識:貓和狗腳印的分別;跑鞋與爬山鞋有哪些不同?課後,最特別又意料之外的,是家長們看了孩子的畫都鉤起了童心,唱起童年熟悉的跳飛機歌仔,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把歌詞記憶下來:「天空海闊任鳥飛,小小天地跳飛機…大眾一齊跳飛機,一、二、三到你!」真是一次超開心的畫課了。

                跳飛機其實是很好的運動,假日大家應多去玩玩。黃曉孜的跳飛機,很有難度。她更寫上說明和符號,很詳細,圖形也漂亮。請看參加者的腳印,就知道一定很好玩了!

2015/11/19刊於澳門日報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韓國麵包教父的幸福感

            


書名:《我的第一本手做健康麵包
著者:金永模
譯者:林建豪
出版:我識出版集團——不求人文化
再版五刷:20136

作為只是為自己喜好而研習製作麵包的我,不斷尋覓閱覽中外有關的麵包製作書籍,包括視訊上的大師演示,希望探索技藝。然而,從來皆是予人“到喉不到肺”,打開任何一本製麵包或糕點的書,無論印刷多精美,大部份華而不實,只須查看它的基本材料單的份量,就幾乎可以斷定成敗,而內裡終極竅門是不會讓人輕易知道的!幸好,皇天不負有心人,某日終於給我遇見了這一本書:《我的第一本手做健康麵包》。雖然只翻閱開端數頁,我已肯定它的可信度,尤其細讀了作者的自序,竟令我感動得有相逢恨晚之嘆!
作者金永模,是韓國的糕點界大師,被稱為“韓國麵包教父”、“麵包界的CEO”等名師封號,但榮譽不虛,主要是他對自己的要求是一輩子學習和研究,更“無時無刻都在思考麵包與健康的關係”,“對於做出‘更好的麵包’深具韌性的熱情”。他說:“我要將我製作健康麵包30年的技術,運用在製作對身體有益、讓內心變幸福的那種健康的麵包!”因此他主張樸素,“以天然的食材維持其營養均衡…不是只有光鮮亮麗的外表就行,唯有誠心踏實地去製作…”這位大師雖已貴為業界之翹楚,但他提出一項重點就是製作家庭式的麵包,認為這項“手藝”是靠機器亦難以重現的。他說:“在家裡烤麵包的話,烤麵包的味道會瀰漫整個家裡,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情了。若是日後有機會寫研究論文的話,我甚至想要以‘在家製作麵包對家人情緒造成的影響’當作主題來進行。” 大師的這一段心得,正正說中了我對做麵包的感情,所以鍥而不捨,為的就是要用雙手做出夢寐以求的健康麵包,而麵包烤出滿屋的香氣,那種幸福與安全感確是最能療癒的尚品啊!
在閱覽金永模製作的麵包種類之前,必須先詳讀他對健康食品與農產品材料的枚舉;簡便的工具和培烘的基本常識。雖然以上說明是每本同類書籍都會大寫特寫的,可惜繁多亂眼不實際。而金永模把不少要訣道出,對初學者更十分體貼的提示,例如:“最好可以使用木頭桿麵板。木板具有夏天和冬天都維持一定溫度的優點…大理石板太冰冷,會導致麵團溫度很快降低…”又“沒有使用發酵器,如何在室溫低時順利發酵?”大師建議把麵團放入置有架子隔熱水的微波爐內關上保溫,這恰好也是我一直用著的方法!還有,大師的搓揉麵團與兩輪發酵所建議的時間,至為重要,是真正令你成功的關鍵!在“製作生麵團的方法”這一章中,金永模以連環圖片60多幅親手示範每一個細節,這比影視更清楚實用,極難得可貴。所以,對本書簡介上說的“詳細步驟新手看一眼就會…讓老手馬上晉級!”我是絕對贊同。
瞭解完前部分的說明,可以進入實踐階段。本書提供了102種天然發酵的健康麵包:有養生的、柔軟可口的、歐風鄉村的、不添加奶油和油的、沒蛋和乳製品的、使用自製酵母的…還有配合使用家庭式麵包機製作的麵包,琳瑯滿目且照顧周到。
不過,書中所錄雖臻完美,但仍有一些疑問。其中有兩輯是採用“製作麵包用的米粉及純米粉Rice flour來製作麵包,他的原意是“為了對麩質過敏的人或對麵粉麵包消化不良的人”而製作。可是,經我挑戰失敗後,究其原因,暫定應是歸咎於我們本地慣用的米粉與韓國的米粉是很大分別,韓國在地的米黏軟,與日本米或咱們東北米類同,有待再努力嘗試了。此乃讀者必須注意者。
無論如何,有了這本號稱“全球麵包界的教學聖經”,為了那健康的素質,和散發出的誘人香氣,麵包迷可以由第一個基本款麵包試做起,自我實驗證明,然後慢慢嘗試,熟習後而求進取,想必體會麵包教父金永模所說的幸福感吧。


2015/11/14刊於澳門日報《文化閱讀》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黃凱欣的秋色


黃凱欣  12  秋色 (臨李小可作品 / 設色水墨)

近日很多朋友都旅行去了,而又都以看秋天的楓葉為主,臉書上貼的一幅幅火紅楓葉,燦爛更勝花季!
想起多年前在澳門市政廳曾看過李小可的水墨畫展。李小可,是近代國畫大師李可染的兒子,承傳了乃父的優秀畫技,又走出自己的風格,更貼近現代的藝術感覺。其寫出獨特視覺效果的水墨,情意洋溢,教人過目不忘。
記得當時展出有兩個橫幅的作品,繪的都是一條樹蔭大路。相異的是:一幅為春深綠濃,一輛小小的三輪車仿佛由遠而來;另一幅就是紅葉隧道一樣的秋林,路旁一邊有一張空的長椅,遠處一個獨行人,踏著一地紅葉… 無論春或秋,這兩件作品都是詩意滿紙,色與水墨交融淋漓盡致。我因太愛這兩件作品,便先後教學生臨摹,這是非常好的學習範本。
向大師的作品學習,黃凱欣算能掌握了樹林大路的遠近透視,還有墨色與彩色濃淡漸次變化。以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來說,是很不錯的了。
畫作刊於2015/11/12澳門日報

梁雅姿的面具背後

                                     梁雅姿  11    面具背後  紙模面具 / 丙烯 / 粉彩


剛過去的萬聖節可說是搞鬼節!外國人的鬼節與中國的大有不同,其陰森恐怖怪異都變得搞笑。因此,不如說它是一個讓人發揮藝術創意的節日更貼切哩。
這次我給孩子們預備了多款紙模壓的卡通動物面具,讓他們發揮創意之餘,成品又可戴去開派對!從前也曾玩過面具創作,這次除了立體的面具,也希望留下一個平面的圖畫作品,所以在塗畫面具之前,孩子先將面具印一個稿子在畫紙上備用。
無論狐狸或貓,兔子或獅子,孩子們拿著自選的面具,興高采烈的動手描繪了。採用丙烯油彩,其顏色易塗快乾且艷麗,孩子的天真用色和筆觸,總的是令人驚喜。完成後,他們取回先前印摹了面具的畫紙,用油粉彩設計一個不同的細緻版本。這次課堂嘗試了兩種繪畫的方式,而孩子們都能全力完成。他們把兩個版本的面具放在一起拍照,成為一份美妙的創作!

梁雅姿這個作品讓我感覺很特別。原先的紙模面具,雅姿表現的是臉劃刀疤凶惡形相。但其後的平面繪畫,她額外地畫上一只手,抹著不斷掉下的淚水,容貌哀傷,溫柔的色調在她選擇的黑紙上更顯出效果。也許,只有十一歲的她應不會如我所思的深沈複雜,但我會難忘她的這個作品。
2015/11/12刊於澳門日報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李堯浚的大廈

李堯浚  10    我的大廈  纖維筆 / 廣告彩


工作室的陽台,與對街的鄰居真是咫尺之距,各戶的家居佈置、動態,都太親近了。時常覺得,窗子就像一本書。想起電影大師希治閣的《後窗》,每一個窗子裡就有一個故事!
這次畫課我們繪一座自己的大廈,要孩子關心的是家居內外的情景,也學習運用不同的繪畫元素。首先,為了有充分的空間,就採用較大的兩開畫紙,先讓孩子自由摺出闊窄不等的三份,代表一座樓宇的三面。用油性纖維筆畫出大廈的各部分:大廈的大門,廳子和房間的窗子;然後有天台,樓下可以有店子或花圃等等。之後以漫畫的方式,把每個窗子的內容繪寫。最後用廣告彩畫上大廈外的磚牆;以淡水彩隨意略染窗子內家居顏色。作品完成後可站立放置,儼然一座大廈了。大家都非常高興擁有自己的大廈,設計和創意超乎想像,例如天台有泳池,甚至卡啦OK!樓下有各式商店,豐富極了,令人讚嘆!

李堯浚的「堯浚大廈」樓高三層。大廳窗子內有吊燈、沙發電視;有一戶拉上了七彩窗簾,還有盆栽;另一戶有孩子與小狗玩耍。樓下是超市,貨品五折!旁邊有巴士站。更有趣的是左邊車房,也許你看不出來,因為堯浚現階段的透視能力就是這樣子啊!樓上房間有孩子睡覺;另一邊有小寶寶坐嬰兒車…想這就是堯浚可愛的家了!
刊於2015/10/22澳門日報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呂俊霆的米奇燈

呂俊霆  小一    米奇燈  設色水墨

雖然轉瞬間連串的節慶假期都過去了,遲來的颱風也跑遠了,但有一個孩子的中秋燈卻仍在我的腦子裡亮著……
中秋前的畫課,我教孩子們用中國宣紙水墨畫一個大花燈。中國畫點到即止神韻活現,簡明筆觸,很適合拓闊孩子的心與手,盡現童真。我給孩子們介紹三個傳統的花燈:楊桃燈、六角型花燈,還有很受歡迎的兔子燈。我先解說花燈扎作的步驟,就正如繪寫時先從哪裡落筆一樣!當所有孩子都執起大毛筆動手了,我看呂俊霆若有所思,便問:「你想畫甚麼花燈呢?」他說:「我要畫米奇!」看著他堅定的眼神,我說:「好的。你就畫給我看吧!」在指導其他孩子執筆的同時,我暗地觀察,他毫不猶豫地在宣紙上揮寫了米奇圓圓的大耳朵、頭…最後,我問他需要甚麼顏色?他想了又想,顯得很慎重的樣子!
在教學的過程裡,老師們有遇過逆流而上的孩子嗎?沒遵照你的指引,沒跟大隊同步的學生,你有阻止他、勸令他必須服從嗎?相信大多數老師都會,甚至責怪學生的叛逆。然而,我衷心期望,在文藝創意的課程裡,請打破繩規,讓孩子有自我的天空!對敢於逆流而有思維的孩子,老師必須要做的是瞭解他、支持他。

在眾多漂亮的兔子燈、楊桃燈之間,唯一的米奇燈,看來是特別明亮和吸引吧!
2015/10/15刊於澳門日報

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梁日朗的糖果盒


梁日朗  10  糖果盒    (丙烯、彩色畫紙)

最近看了一個電視廣告推銷糖果,大意說:「孩子們有糖果吃就開心…見到你開心我就開心了…」這種引誘真的很壞,廣告手法也非常差。我跟孩子們講起,他們都知道吃糖太多不健康啊!這次的畫課,大家來製作一盒好看而不用吃的糖果,更不必擔心會蛀牙了!
我首先準備好二十多種不同顏色的方形小紙塊,與孩子們談談每種顏色會令人想起甚麼食物的味道。這環節可訓練他們的記憶和聯想,我發現原來他們有頗豐富的味覺想像力哩。之後,我們的「糖果工廠」要開工了。
利用一個空的糖果格子盒,大小適合一張普通畫紙,我逐一指導孩子先把盒子的格面塗上丙烯,再拓印到畫紙上。第二個步驟,用水彩畫出盒子內每小格的陰影及最外的大陰影,考驗他們對方向的辨別,完成後放在一邊晾乾。當等待印盒子的同時,其他的孩子就用彩色小紙塊自由設計不同的小糖果。就像工廠運作的流程,孩子們都興致勃勃地製作,還比賽造糖果的多少呢!其實,我有言在先:不需要造滿整個糖果盒,留些空格,才表示你的糖果很好吃!孩子可量力而為,時間到了,隨時完結。最後把製成的糖果貼在自己的盒子上,皆大歡喜。
梁日朗的糖果盒,款式每顆不同,看得出他製作用心,而且速度勤快,真正是看見了就開心啊!

2015/9/24刊於澳門日報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李卓謙的寫生機械人

李卓謙    13歲           炭筆素描

由暑期結束至開學,忙碌的日子飛過。看著畫室裡留下大孩子們一幅幅的油畫,多得快要沒處安置了。未乾的油彩,讓我仿佛仍看到他們在畫布前努力的影子!九月,兩個大孩子到台灣升學去了,臨行前心中有多少叮嚀,欲言又止。回顧整個暑假裡,等待他們考大學的消息,擔心盼望,有喜有憂,及至落實一切,我仍未放下心緒。畢竟,他倆是隨在我身邊最長日子的啊!
由兒童畫轉向第一幅寫生素描,開始最簡單的基礎:立方體、圓柱體…書盒碗盤等,繼續是畫石膏像,大孩子們都是這樣從根基走過來。可是,能努力耐得住的並非每一個都可以。近年,尤多未走完第一步就放棄了。當然,學畫只是一項課餘興趣,不是必然之事,唯是感慨於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耐力不足,容易氣餒,更不能吃苦。有時,我也自問是否要如此執著呢?放寬尺度走易行的路,不必要求完美吧。然而,我就是不能從俗,堅持給孩子做最好的,才是教育的真義。

開學後,畫室中再有展開新階段的孩子。踏上素描課的他們看來很努力,令我安慰。李卓謙是去年開始習素描,過程中亦遇上一些困難,加上他有別的學習,往往不夠時間,無法集中精力,否則他會更有進步。完成這幅木機械人寫生,希望鼓勵他奮力,因為前面的路不會太難了。
2015/9/17刊於澳門日報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淪陷禪寺

 遠處迷濛至高一點為中台寺。
天地間,無最大者,亦無至高者。

按:本文可能會惹起有關人士反感或異議,但自說經歷感受與批評亦有自由吧。至於篇名,寫作時頗有躊躇,難以題名,剛巧在瞼書上有台灣朋友談起中台禪寺,他竟以"淪陷"形容之!嘆息之餘,乃題作篇名。奈何!

從來沒有想過,遊罷一所禪寺、佛堂勝地,非但沒接收到一點靈性感染,更相反地,給一股渾沌納悶之氣脹塞胸臆,是前所未有也!甚麼禪寺呢?乃台灣著名的中台禪寺。
近年我常遊台灣,以中部和南部為主。有學生告訴我,去台中時記得去埔里走走,是個好地方;又必須去中台禪寺,是個精美宏大的藝術建築云云。而我多次赴台,都不順路前往,這次再遊埔里,除了參觀特別的紙教堂,也決定造訪中台禪寺。享負盛名,查看資料:是目前台灣以至世界最大的佛教寺廟,樓高達136米,三十七樓,亦為世界第二高東方佛教建築。曾獲2002年台灣建築獎、2003年國際燈光設計獎等。其他描述:「主體建築以石材為主…由側面看主體建築,彷彿是一位在青山中禪坐的行者;正面外觀則像蓄勢待發的噴射機…」真的很誇張!不過,2005年一群年青建築師發起的台灣最醜建築票選中,中台禪寺獲選為最醜建築第一名。而我遙望它,是高高矗立在一大片田寮村里中,確是遠近無有匹比者。
當踏上寺門外的步道,感覺上沒有佛光山的寬闊大氣空間,那高樓式的寺院主體建築,就似看慣的城市商廈,樓頂蓮花開瓣式的設計和金頂、玻璃幕屏配搭,觀感是多元宗教組合。美學上且不予置評,唯佛禪意味頗冷淡。若其以超現實新主義令人折服,相信它走錯了方向。石牆肅穆傳遞孤傲,門柱高不可攀,若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緣真個是離我近者實太遠。
進入四天王殿的門檻,還未抬頭瞻仰,眼前盡是寺內工作人員們舉著大於人頭的牌子,紅色圖文標示:禁止說話!即時令我有闖進他人禁地的無端惡感。身邊有遊客輕聲讚嘆、竊竊私語…即時被持牌工作人員以手勢阻止,不由得心頭難受!此種禁言措施,的確是我曾去過世界上無數中外古今的宗教聖地都未見過的待遇。今年初,我到訪緬甸與斯里蘭卡,佛寺遍地。每天入寺廟,不論是文化遺產或是民間參拜的,統統一律脫鞋除帽。在緬甸更嚴格,連襪子都不得穿著。我又曾在印度、一些阿拉伯國家,女士進寺廟要包頭巾或全身裹袍;在梵諦岡聖彼得大教堂、在耶路撒冷大清真寺等等…我們入各大宗教之門,恪守人家的清規,安靜而可細語,各處的導遊們都能引領遊客在一邊低聲解說。雖亦有遇過不可言語的地方,但皆隨和示意而已,未見有一處像中台禪寺的予人反感。
如此參觀,非但無啟禪機,還有被侮辱之感!矯枉過正,以為閉嘴就可以清修,就體會真神佛嗎?我興致盡掃,心思全無,匆匆與隨行學生退出殿門。站在門檻外,跟學生輕聲評論上面的檻聯書法,寺內人員即又出門來要我們勿站於門外!堂皇寺門,高大氣盛,若認為庸俗眾生是騷擾佛門清靜,為何要對外開放?這是既要炫耀於世,又要耍弄高貴的勢利心態,根本就非佛非性。

我雖不是念佛修持的人,也愛研讀佛經。我的理念是世界大同,一切宗教導人向善者,貴賤不分,仁愛正義,互相尊重就是正道。末了,側聞佛光山最近也仿傚中台禪寺的舉牌閉語…乃問朋友,法鼓山又如何呢?說:「法鼓山只供信徒前往禮佛,不喜歡被觀光客打擾。」對此,十分認同,這才不致虛名構作啊。
2015/8/19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黎俊溢的賣辣椒者

1.                                                         黎俊溢     高中三     賣辣椒者  (布上油畫)

近讀上海藝術家童建穎老師的一篇談藝文章:《關於藝考》,概述2001年他從澳門回大陸進入高校任教,目睹十多年來美術專業高考的情況:「最初,主考素描、色彩兩門。素描是真人寫生,模特是從體育系請來…分別進入各考場。色彩則是由壇罐、蔬果組合的靜物寫生。」「後來,改為素描畫石膏頭像,解決了模特形象不統一的問題。色彩則用同樣器皿加同樣種類的蠟質蔬果…問題卻隨之產生了。再後來,開始畫照片,從石膏到真人,畫色彩靜物也用照片,加試的速寫也一樣,擺好姿勢拍,當場派發,集體臨摹。至少十年,舉國統一,幾乎無人質疑,實質問題已日趨嚴重,病入膏肓。」文末,他感慨現時大陸年輕人參與競爭讀藝術,「以為比起其他學科容易取錄,完全出於『藝術無須文化』的巨大盲區…當事者耗下的則是最佳的青春歲月,換得文憑之後絕大多數面臨改行,重新開始。」讀畢確是令人惋歎,明白到為何現時教藝的老師素質每下愈況!然而卻鼓勵我更堅持自己的教藝理念。
這是俊溢的第一幅人物油畫。由於時日無多,他要升大學了,我已無法讓他由真人速寫逐步學習。這個模特,我亦只能以照片代行,但強調他著重觀察光暗與用色就是。俊溢升大學讀的不是藝術,他喜歡歷史,但即將攻讀的是哲學系。期望他明年放假回來,我們有機會必定來一幅真人寫生吧。


2015/8/27刊於澳門日報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蔡宇恆的未題名

 蔡宇恆    高l中三        未題名  (布上油畫)

回顧十年多的光景,我陪著一些孩子走過天真的童年,再踏入多變的少年期,我們長時間以藝術接觸,雖沒有太多交談機會,我慣以心去看著他們成長;又因為指導寫作,我從文章中去透視他們的思想歷程。也許,他們會回憶,我曾對畫作的要求很高、很嚴格,但這是因為愛之深求之切!鍛鍊大家吃點苦,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回望他們多年來的畫作,一幅比一幅進步,就明白這個真實不虛的道理。
暑假將盡,宇恆在畫室的時光也近尾聲了,我得盡力再啟發他邁開創意,好讓他迎接即將來臨的大學新階段。當學習寫實繪畫之後,就要把創作推進較高的一層:如何繪寫思想心靈的東西?從真實具像去變化出抽象;從感覺幻想去描畫有形無形的畫面大千世界。這正是藝術的另一層空間,讓作者遊弋海闊天空的無限境界,尋覓表現自我的方式。當我只能用最短的時間跟宇恆去談論這個大問題,然後讓他面對眼前的畫布去思考畫些甚麼,剎那間我自覺是個愚蠢的老師。但我知道,宇恆不會令人失望,我了解他腦子裡有自己豐富的靈思!
宇恆這幅作品,我讀到熱愛被鎖在理性且堅固若牢的框架內,外面一片冰冷。我沒問他這作品是否有題名,由觀眾去聯想好了。在此祝福宇恆,更殷切期待看到他的未來新作。

2015/08/20刊於澳門日報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逍遙觀想──蔡樹榮畫展




蔡樹榮告訴我他有畫展了。雖隱伏良久的,已極少與畫友相會,卻特別承諾要出席他的開幕。期待的,是他孜孜不倦畫筆下的新作。熱鬧的開幕式,並不適合細意觀賞,所以我得擇日再到展場,放懷看畫
在場刊上,樹榮簡單表述他的構思:色彩、有意無意、來去、似與不似;心境遊於虛實中的自我。這令我想起十年前與他記錄的一篇訪談,或因彼此都是繪畫的人,尤其鍾情於發掘心靈意象的描寫,瞭解是可以想像的。當時他有段說話是我體會至深:「我主張純化、淡化的人生……從心底發出的創作能帶給人片刻歡愉。藝術不能欺騙,出賣靈魂……不需要定太高目標,隨遇而為,好像行山,未必一定要闖高峰,只要享受行山時的感覺,領略經過的風光,疲倦了,便下山。」人生觀決定了樹榮釀造藝術的風格,十多年來他一筆一步於畫中漫遊。他的遊,就是他的觀與想,更難得的是他勤遊不疲,不斷帶領我們遊覽其畫中天地。
由畫家發現、抓著了值得他沈迷的方向,越畫越歡喜,從不理會世俗的想法與疑問,蔡樹榮保有非常完美的自我,是澳門芸芸藝術家中的鑽石!讀他的作品,可以洗滌凡心,清淨靈台,一沾不食人間煙火的情操。雖然,認識樹榮的好友們都知道他的耿介豪邁,酒酣尤更情真,而這性格亦毫無掩飾地流放在一些色彩熾熱的作品中。創作於2009年的一幅舊作,激情中的深邃沈鬱,就像嘗試竭力按捺的情緒。然而在新的創作裡,同樣紅艷色系的,那沈澱的暗流開始散逸,硝煙欲化,藍天隱現,如釋重負。若以此解讀畫家的心懷,我為樹榮感到欣慰。
我常常說,看畫的趣味在於刪除實際語言,每一幅能吸引你眼瞳的畫面,都會向你坦言一切;又或佈局如謎,牽動你好奇的神經線!不過,蔡樹榮的作品讓觀眾有絕對自由的空間。靜靜徜徉其中,由不同的心情,調理出迥異的視覺思維。
雲淡風輕的大片晴空,低低的壓出一道青草地;嫩黃蕩漾桃紅,是誘人的午後浪漫;寶藍深湖終於透析冰涼泉水;在無底的天坑下仰望,頭頂的一方天際只有自己才認識……
2015/8/15
展期:2015年8月7日至9月12日
澳門南灣官樂怡基金會展廳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郭詩敏的品茶賞花

郭詩敏  11歲  品茶賞花(設色水墨)
郭詩敏  11  品茶賞花    (設色水墨)

從前旅行,我必追世界各大藝術館,要踏足所有著名藝術殿堂,才覺是不枉此生!當每次站在大師們的真跡手筆面前,都激動不已,渴求藉著作品上的一筆一色,獲得技藝與靈思的交感傳授。每次遊罷一個藝術館,身心疲憊,整個人就像是被掏空了的軀殼,只有腦袋和心靈是膨脹滿溢,是一種苦樂境界。轉眼數十年,回顧激情歲月不再,但另一種怡然自得的幸福感卻倍加,眼眸更投向眾多擦身而過,不見經傳卻是吸引、輕扣心弦的美藝創作。
年前我在韓國平凡小鎮的街巷裡,一間食店中看到的牆上掛畫,泛黃絹本上,筆墨灑脫淋漓,點色三兩不拘小節,直白式的佈局卻寫出品茶賞花的恬淡閒情。全無矯飾的畫面,我體會到的是「心情」!所以,欣賞之餘,覺得給孩子作為範畫也很合適。
由於選擇較大幅的宣紙,粗獷的木茶几和花瓶,是很好的長線條練習;原作白色的茶具,正好讓孩子發揮創意,自由加添圖案設計,也是他們最感興奮的部分哩!
一向繪西洋畫的郭詩敏,學習水墨畫才數幅,之前從未接觸過毛筆宣紙的她,落筆膽大而心細。另一方面她亦得之於學習西洋畫的造型和創意,由此可見中西畫融合的藝術教課,讓學生獲得更多元的啟發。

刊於2015/7/30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