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4月8日 星期一

《愚人節比情人節更適合表白?》

《愚人節比情人節更適合表白?》  作者:黎彥宜   文/圖

    近日,在學校碰上了一道有趣的辯論題——“愚人節比情人節更適合表白?”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愚人節,一個本應是整蠱身邊朋友的節日,在近年已成為了一個表白的日子。很多年輕男女藉着這個日子,以開玩笑的方式,向自己心儀的對象表露心跡,以避免被拒絕的尷尬,並試探對方的心意。那麼愚人節是否又真的比情人節,更為適合表白呢?
    如果只以女孩子重視的儀式感、浪漫程度來說的話,情人節表白絕對“完勝”愚人節。但是,愚人節表白是不是又別有一番趣味呢?試想一下,在愚人節,收到一大堆接踵而來的整蠱信息,當中摻雜了一條“我喜歡你”,被表白者的第一反應應該會感到很驚喜而又哭笑不得吧。如果表白成功,那麼對雙方而言,必定是一個很難忘、有趣的回憶。
    那麼當然有些人會覺得,在愚人節表白,是不夠誠意,把感情當兒戲吧。但是,若真是把感情當兒戲,為何不大面積捕撈,為何偏要選一個人來表白?又有人會說,這樣會讓對方感覺你不夠勇敢,是懦夫行為。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又為甚麼要表白呢,為何不繼續曖昧下去,等雙方自然而然地在一起呢?表白本來的意義,正是要給雙方感情一個明確的開始,要鼓起勇氣,跟對方說出一句“我喜歡你”,本身就要背負着巨大的壓力,這樣又怎能稱為懦夫行為呢?
    在經濟方面看來,選在愚人節表白的話,的確比在情人節少很多花費,不用請對方吃飯,不用約對方看電影,也不用買九十九朵玫瑰當眾向對方示愛;只需抓着適當時機,趁對方不覺時送上一句“我喜歡你”,更顯自然和驚喜。就算表白失敗,也沒有虧本。不過,如果表白成功的話,每年除了情人節外,日後就要多慶祝一個愚人節周年紀念日了。
    事實上,愚人節表白有着最大的優勢,就是失敗了也有下台階,即使被對方婉拒,只要說出一句“我在開玩笑,愚人節快樂”,也能避免雙方尷尬,繼續做好朋友。不過,如果對方真的不喜歡你,那麼無論你在哪個時機表白,都是沒有區別的。如果對方婉拒了你,卻仍讓你留在身邊當朋友,那絕不是因為你的時機選得好,只有兩個可能性:第一種可能,對方很善良,不想傷害你,想給你一個下台階;第二種可能,你是一個優秀的備胎或工具人,對方需要你對他的好,卻不需要你的人。
    “機場比婚禮殿堂見證了更多真摯的親吻,醫院的牆壁比教堂聆聽了更多真誠的禱告。”而在情人節,一個本該用來抒發自己真摯情感的節日,許多人卻在對自己身邊的伴侶說着虛偽的甜言蜜語;反觀在愚人節,本用來互相愚弄的日子,卻有人在對自己心儀已久的對象說着一直不敢說出口的真心話。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吧,很多事情的初衷並不是你想的那樣,卻最終發展成了那樣的結果。
    
摘自<澳門日報2019/03/05》

原地打轉

《原地打轉》   作者:黃凱欣  文/圖 


    晨曦的陽光穿透了白紗簾,我半夢半醒地從床上慢慢爬起來。碗裡還有些吃剩的麥片,堆積如山的衣服散落在房間內。在清早草率梳洗時,鏡子內的我披頭散髮,疲倦的雙目周遭彷彿被雨水洗過的煙燻妝。不知何時開始,為了不辜負當初的選擇,以往的作息時間都變得亂七八糟。
    疲累和茫然交織於晝夜,偶爾在煩躁時更被人誤解。有時,在茫茫人海中,被人委屈往往會選擇沉默,皆因真正明白的人僅是寥寥無幾。有時,以為明天會更好,其實結果甚麼也沒改變。不管多麼疲憊不堪,時間也不會因而停下來。
    濛濛細雨籠罩着擁擠的城市,熙來攘往的行人不停地為生活而奔波,為理想而拼搏。我曾經有一個燦爛的夢想,那時候甚麼也不懂,仍然硬着頭皮勇往直前。可是長大以後,每當遇到少許麻煩,便在原點卻步不行。瞧見路上的行人都在為生活而努力,但是我好像在漫無目的地盲目行走。即使為自己定下各式各樣的目標,可如願實現的卻寥若晨星。雖說經過反省及檢討,卻仍未得出稱心的答案。也許,冷風雨過後沒有期待已久的彩虹,可畢竟曾經努力地付出,事隔幾年,經過生活的琢磨,相信早已不會因為當下的失敗而遺憾,反而因為那時的奮力而欣喜。
    前方的路雖則遙遠顛簸,但是有多少人能保持腳步方向依然?猶豫卻步,或許是明白到抉擇或失去的注定,一切都是命運在冥冥中安排。
    人生,就是一邊失去,一邊擁有;一邊選擇,一邊放棄。人生幾何,總會有些期待不能如願以償。現實,又是無奈。多少在乎,只感嘆與自己無緣。有些事,過去就過去了,終歸無法再繼續。與其無法改變,不如一笑置之,安然自若。
    
<摘自澳門日報2019/04/09>
黃凱欣的散文與插畫...... 令人讚賞!現讀高中二年級的她,文筆已可與一些專欄作者看平了。
寄語凱欣:人生就是個輪流轉的故事,願你在每個故事中體會,有得著,也必有進取。愛你,祝福你!
《原地打轉》

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你畫的是甚麼呀?


你畫的是甚麼呀? 
                     
梁穎詩  七歲(藍色紙/漂白劑/竹籤)

穎詩今年八歲,她四歲已來到我的畫室,愛說話,不害臊,是個口齒伶俐逗人歡喜的小女孩。記得最初我請她唱首歌給我們聽,她即刻站好姿勢,唱的兒歌是「警察叔叔」,嗓音亮亮,配合動作,一本正經地表演,我們都報以掌聲……她告訴我,長大了要做繪畫老師!

去年畫展,我把她的畫題搞錯了:Melody 誤作 Kitty,她高調的向我指正。是的,這些卡通公仔對我來說是差不多,但對孩子來說就一定要清楚不紊的,我的確是不用心,疏忽了孩子的指示。另一方面,我知道她開始長大了,她有自己的主見。有時候,遇著畫課中的題材是她不感興趣的,她就直接說不喜歡,於是我會讓她畫自己愛畫的。我從來不規定孩子要依從我的方向,藝術的空間是自由開放,不問成敗,只求變化和實踐。要引導,有時也可以利用羊群心態,當旁邊的孩子搞得很精彩時,她就會自然地融入嘗試了,這是孩子互相模仿學習的天性。對穎詩這類個性有進取的孩子,不擔心她不做,卻要間接地觀察誘導,隨著年紀漸長,她的離經反叛正是老師的挑戰。學生聰明,老師要更聰明,但這還是要從學生身上去學習的。很多時候我會故意做一些失敗的行為,搞笑又愚蠢地表演給孩子們看,讓他們批評,這是很中用的方法,他們即時從我的失敗中記取教訓。如果老師既具智慧又傻笨,孩子們都會更愛他。

多用心思從旁去看孩子,思索他們的言行,我們可以體會那些小小的心靈裡,原來隱藏著有多少故事?有甚麼期待?或準備下一刻將會幹的遊戲……當一個孩子在繪畫,完全沈醉在自己的世界時,請勿打擾他,影響他的專注和獨立能力,更不要在旁指指點點,多事的問道:「你畫的是甚麼呀?」無論是小孩或藝術家,他要畫,就是正在表達他自己要說的東西,你看得懂與否是你的能力問題,最好保持緘默,這是一種修養。除非繪畫完成,畫家或願意與你交談畫中的故事。

這次畫課,用的物料是孩子意想不到的,就是漂白劑與竹籤,深藍色紙遇漂白劑褪色,效果奇趣。穎詩的作品看來沒主題,我從她繪畫的過程中,留意到她是從屋子、道路甚至交通燈、遠山、雲和飛鳥這些孩子眼中合理的景物開始,之後越畫越離題了。可是,她的興趣顯然是越來越高漲,她把自己繪進畫裡,還標示出「SI SI」她的名字,開始將所有喜歡的東西都放進畫裡。當掌握了描畫的物料性質,她一定感覺漂白劑的繪寫效果好像學校的黑板和粉筆,於是,在學校黑板上畫寫的意欲就傾瀉而出了。她可能想像自己是老師,一會兒繪畫,一會兒又列算式……好不快活!她一面畫一面自己說話,畫滿全幅畫紙,課堂完了還不捨得放下竹籤。


我把她的畫掛在壁上,看了好久好久。每次細讀時,耳朵就會響起她如小銀鈴的聲音,快樂的說著她得意的事物!

李哲雲
2009/5 同趣文藝 第30

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一角」的視野 ──何在恬、杜海韜、劉家晴三人作品展


三位應屆中學畢業的年青人,面臨升讀大學新階段之際,藉著一角之地,展示他們近兩年多以來,在藝術學習所得的小成果。由424日至56日,在塔石廣場青少年展藝館舉行名為「一角」的三人畫展。除了希望與同好分享,接受品評之外,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換一個角度,放遠一點距離去審視創作。
進入「一角」,實則有三角:由何在恬、杜海韜與劉家晴組合而成的一個藝展。三角各有方向,每角有異同,皆因他們一同學藝,一同成長所致。環看三位作者的作品,素材均以油畫為主。他們自中學開始按部就班的從基礎磨練,逐步爬上習藝的每個層面並嘗試創作。我們看到畫作上一筆一點毫不馬虎的訓練,也許這是現在很多習畫的學生都不願意接受的苦功。雖然繪畫亦可以是隨意自由漫寫,但若希望作品不流於虛浮,有好的基礎才能更上一層樓。雖然這些作品都未必十全十美,但以青少年人來說,能堅持走到這一步,應是給予滿分的。
有一句說話:「用最大的功夫打進去,又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打進去是要刻苦努力,鍛鍊好扎實的功夫;但不可自困,要能運用發揮,破繭而出才能創造自己廣闊的天地。這當然不是一朝一夕,而今天他們才正是開始而已。
何在恬的畫風是細膩唯美的。從鯖魚的《轉化》,嘗試將寫實具像帶出思考;《繾綣》就是更進一步描寫真實的不真實,抽象意念化。《這段緣》記錄了何在恬的一份美好回憶,而《思惘》將是對人的心態兩極對峙作出探討。《嚮往》則令人看了會心神飛馳!
杜海韜的作品皆是潛心細寫,他孜孜不倦力求完美。從《靜物》的火龍果到《倦了》的貓兒,每幅都深受觀眾喜愛。他的《冰鎮》,我看到他在現實場景裡構作出非現實的效果:加入流淌的血成功地讓作品有了思考的空間。而在展覽前才速成的《無題》,海韜一反畫調,似乎是想留下猜不透的謎語。
劉家晴的創作是動漫題材,但除了當中四幅是由電腦繪製的作品,她的主力創作《思之系列》共七件組畫,皆以油畫素材去完成。利用電腦功能繪畫與打印輕易,許多年輕人已逐漸趨向於快速成效的科技創作了。然而,家晴仍在有限的時間裡,堅持以油彩沉澱出她心坎中的告白。我為她這份投情致力的奮進而感動!《思之系列》組畫,我讀到她油彩傳達意念的脈動,豐富的個人情緒起伏與掙扎,在無奈中有著不屈的期望。家晴的作品,令人難忘。
欣賞這個畫展,有甜美喜悅,也有青果的澀味。在感受青少年人的情懷之餘,謹送上無限的祝福。

何在恬作品  《思惘》
劉家晴作品    《思之系列 - 原始》        


       杜海韜 《冰鎮》

李哲雲            圖文刊於2018/5/1澳門日報 文化視覺版

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把心兒留在西藏

韶光荏苒,重閱自己西藏行寫下的小詩,原來已是七年多了。對西藏的懷念依然... 渴望有日重遊。

把心兒留在西藏          李哲雲

我只遙想過
長路漫漫終會有一個盡頭
隨著那身軀起伏匍匐
量度今世的苦難
放下骯髒塵垢
熱淚滴落阿嘎土上
大昭寺的經幡拂揚
日月星河無痕跡

我能相信了
感動的魂魄會飛翔西去
伴著微微的酥油燈火
翻讀萬卷甘珠爾經
迴廊殿壁細描
五色滲透層層疊疊
布達拉宮蒼桑故事
吟誦沉默遠千古

我似曾相識
藍湖泓涵江川透碧
我以為歸去
雪嶺林海雲空杳寞 
我已經迷失
走進地老天荒

從此
留下沒有足跡沒有愛恨
沒有前生 來世
只把心兒 留在西藏


2010/7/16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懷念胡子義神父


胡子義神父是我來澳門認識的第一位神職人員。我因探訪雷明道學校有幸遇見他,當時我們交談的都是關於這裡學生們的生活,最記得他總是說:"佢哋都係好好嘅細路哥!" 他親切的笑容和風趣的談吐,讓我一直印象深刻。從我的澳門朋友或教友口中,逐漸認識到有關胡神父的事蹟,對他更是敬仰和感動。
往後多年,由於我特別喜歡七苦聖母教堂,所以間中會帶香港來的朋友們去參觀,並憑弔痲瘋村的遺址。記得有一次又與胡神父在七苦聖母堂裡見面,看他老人家仍身壯力健,愉快懇切的暢談,臨別時還送我一串念珠……然而,數年後我再上七苦聖母堂,才知道胡神父已往香港的教會安老院靜養了。
上週在報上讀到訃聞,驚悉他的離世,頓感難過。他慈愛的音容我永遠懷念,他送我的念珠一直都放在枕邊的小抽屜中……雖然我不是天主教徒。
敬愛的胡神父,願你在天家安息!

2017/11/13
有關胡子義神父資料請參閱: http://www.oclarim.com.mo/zh/2017/11/10/fr_gaetano_nicosia/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鹹魚


圖/文     何在恬
這是一篇寫得非常真實自我表白的文字,十分難得... 相信很多寫作人在他的少年時代也不會坦白得如斯可愛! 我自她四歲就認識至今,我們除了放大假,每週末都一起繪畫。她從來都一如其名----"在恬",那麼恬淡冷靜,沒甚麼特別的喜樂表情,偶爾會在我耳邊說一點她的生活小事,那就是最親切的交流了。我在心裡給她暱稱"公主"!今天,讀了她這篇文章,對她的瞭解忽地開朗了,感動得很,而讀至文末,更是喜悅雀躍起來! 好一位公主殿下,謹致上無限祝福!
《鹹魚》   圖/文 何在恬 
        “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一條鹹魚有什麼分別?”周星馳的這句經典對白可以說是家傳戶曉,更成為時至今日還經常有人引用的一句話。鹹魚就是把一條活的魚打撈上岸後用鹽醃製,掛在戶外的架上被太陽曬至乾硬。這個曬乾的過程中,不時會有蒼蠅在附近圍繞。根據大部分人對這句話的理解,人如果沒有夢想,那麼就會被在社會上的各種事折磨得每天像行屍走肉般生活。雖然這個看法一點也沒錯,但我認為這並不適用於所有人,例如我自己。
        我今年終於成為了一個高三的學生,填志願考大學是高三學生必備的環節。學校每年都會舉辦很多升學的講座,這些講座內容離不開建議學生從各方面考慮選擇升讀的科系,而我所就讀的學校好像比較注重為我們分析現今社會的狀況,從將來想做的職業去考慮需要讀什麼科系,讀哪裡的學校。而我則為此感到十分懊惱,因為我從沒有考慮過就業,也想不到一份我理想的工作或者畢業後要幹什麼。縱然如此,我心目中已經有想去的大學和想唸的科系,但朋友從我口中得知暫時沒有想過要做什麼職業之後,都感到驚訝。然後,我在他們的眼中就似乎成為了一條鹹魚,至少我是這麼覺得的。只是,這都是因為我後來遇到的一些經歷而讓我明白到“計劃趕不上變化”,和母親教我的“隨遇而安”這兩個道理,所以才暫時沒有再深入考慮職業這個問題。
        我雖然沒有夢想,但是我並沒有覺得自己現在過着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在以前,除了平常要上學,另外還有補習,以及鋼琴、畫畫、英文等等的課程,僅有兩天的周末假期也被這些課程佔掉了一半。辛苦嗎?當然辛苦。壓力大嗎?當然大。有想過放棄嗎?當然有,不過小時候不懂得怎麼表達就是了。那時的確經常感到情緒低落,學着學着就厭倦了,各方面都沒有要求上進的意思。然而,自從加入了一支樂隊後,我的生活就變得不一樣了。樂隊裡的人都有他們的夢想,而且他們很努力去追尋、去實現。跟樂隊在一起的時間十分開心,即使休息的時間變得更加少,壓力還在,學業也被微微影響了一點,但是我覺得很開心。儘管我還是沒有夢想,但我找回了生活上的一點動力。
        “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一條鹹魚有什麼分別?”我沒有夢想,但我和鹹魚還是有分別的,我沒有失去在現實生活的熱誠,我每天都有想做的事,只是我沒有考慮得那麼長遠。而且身為一個喜歡吃魚的人,我知道要成為一條好吃的鹹魚也不簡單,所以鹹魚其實還是有點貢獻的。

2017/10/12刊於澳門日報